热评 | “饭圈文化”误导未成年人,平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LMLPHP

前几日,女明星A过生日,各路明星、大V、粉丝纷纷祝贺。其中,圈内好友B和C分别发表为A庆生的微博,然而却引发了一场不小的舆论风波。

事件的起因是B的微博配图是男明星D的内涵表情包。这条微博瞬间引发D粉丝的强烈抗议,随后B在微博中道歉并替换了配图。此后,有网友发现C的微博配图上写有“寿星本人”。对此,A和D粉丝纷纷夸赞C情商高,而B粉丝则认为这是“阴阳怪气”。

短短数小时,话题从“A生日”发展为“B配图”、“B道歉”、“D好惨”、“C配图”、“C情商”等。在相关讨论中,B粉丝喊冤:凭什么美好的祝愿要遭到谩骂?C粉丝也觉得冤:明明做得很好,为什么要被骂?D粉丝觉得更冤:明明是被cue,凭什么还要被骂?当然,A粉丝觉得最冤:明明是生日,为什么那么多人内涵A和B、C之间的“塑料姐妹情”?整整一天,以A、B、C、D四人为焦点的话题霸占热搜,四家粉丝都觉得冤枉,却又互相攻击,低俗下流的言论充斥微博。

其实,这已经不算什么稀奇事了。在众多娱乐八卦博主的评论区以及社交媒体热搜榜的讨论区,每天都能看到如火如荼的“饭圈战争”:“好兄弟”、“好姐妹”的粉丝互相拉踩,“CP粉”、“团饭”与“毒唯”互相诅咒,甚至影视剧主角的粉丝也要互相抨击“咖位”不够。可以说,“饭圈”已经渗入演艺圈的角角落落,甚至连“祖安文化”也已成为许多粉丝张口就来的“绝技”。

“饭圈文化”从单纯追星沦为花式爆粗,影响的不只是整个网络社会的舆论风气,更重要的是对于粉丝群体中占据相当比例的未成年人产生恶劣的示范效应。在持续不断的网络骂战中,学生群体是一支“生力军”。有些孩子拿起纸笔,是老师家长眼里的“乖孩子”,但拿起手机,反倒成为了“熊孩子”。

这种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割裂根源在于学校与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受到互联网的影响。老师、家长也许能感知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的成长,却无法伴随孩子畅游网络世界,无法代其辨别错综复杂的信息,更无法预知其身处的环境。因此,孩子的思想教育存在盲区,需要社会来进一步呵护。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块真空地带理应由互联网平台把守。无论是完全开放的讨论区,还是相对封闭的社群,互联网平台为讨论提供便利。但与此同时,讨论为平台带来流量,换取利益。所以对许多平台来说,捕风捉影的八卦消息、明星之间的恩怨情仇具有足够的话题度,它们自然乐意看到矛盾尖锐,事件升级,甚至场面失控。而身处舆论漩涡的未成年人尚不具备成熟的判断能力,于是随波逐流,四处“讨伐”,以捍卫的名义施行网络暴力。长此以往,饭圈的戾气在青少年心中结出恶果。

因此,互联网平台有责任维护社群的公序良俗,确保讨论不超过法律的界限。相反,平台若是纵容极端粉丝的言行,本质上就是默许不法分子侵害明星和其他网友的合法权益,为青少年树立扭曲的价值典范。这种视而不见也许能收获流量,却丧失了社会责任,必将受到有关部门的惩处。

7月以来,国家网信办持续深入开展2020“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依法严厉打击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违法违规信息和行为。据通报,新浪微博、豆瓣、抖音等平台存在大量诱导未成年人参与应援打榜、大额消费、煽动挑拨青少年粉丝群体互撕谩骂的不良信息和行为。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网信办视违规情节和问题性质,依法分别采取约谈、责令限期整改、停止相关功能、全面下架,停止互联网接入服务等处罚措施。

有关部门的处罚属于外部监督,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更需要互联网平台的主动建设。在此前多次的自查行动中,微博、豆瓣等平台都表现出了积极的整改态度。然而不少网友指出,这些行动治标不治本,因为它们扫除了一些影响力甚弱的营销号,而没有触及那些真正误导舆论风向、诱导粉丝互撕的八卦账号。

对于网友们多次反映的问题,互联网平台不可谓不知,但依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寄望于在流量和处罚之间“找平衡”。这种侥幸心理让饭圈的恶习难以根治,对未成年人产生的负面影响难以根除。因此,我们呼吁这些互联网企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重视未成年人的网络成长环境,切莫让流量冲垮了祖国的未来。

09-15 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