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营工博会:“创新浓度”成就特别精彩-LMLPHP

▲昨日,在工博会工业自动化展区,几名工作人员调试机械臂。 本报记者 陈龙摄

2200多家国内外展商全力以赴,赶着在24小时内为今天开幕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完成布展。由于这次工博会是疫情发生后我国举行的第一个大型工业展,以及全球工业界今年最大规模的展会,当24万多平方米的展馆中充满了这种久违的忙碌气氛,真是让人感慨而又欣喜。

在忙碌、热闹之中,更让人激动的是工博会一以贯之的“创新浓度”。昨天,在主办方的引导下,记者对工博会部分场馆作了蜻蜓点水般的探营,国内外参展商带来的众多新技术、新产品,不仅让本届工博会能在疫情影响下继续奉献特别的精彩,更可以作为观察产业界迎难而上、化危为机的最好窗口。

智能化迎来新机遇

如果说疫情对工业技术能产生积极影响,那么,最重要的或许就是智能化、自动化技术将越来越成为企业赢得优势的关键。

国网上海电力公司此次展示了全球第一个“数字孪生”能源互联网解决方案。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数字孪生技术,能将真实世界在虚拟空间中完成“投射”和“再现”,进而进行全数字化的仿真模拟,从而“回到未来”,提前预判设备可能的运行状态,发现潜在故障风险。目前,临港新片区已经建成了一个依靠“数字孪生”进行能源管理的变电站,技术人员表示,该变电站将用针对性检修代替周期性检修,从而防止不必要的过度维护,减少不必要的停电。

上海电气集团展示的“无人化”方案,可用于轨交系统。这种无人驾驶的有轨电车,能通过道路上的磁钉完成自动循迹导航,并借助毫米波雷达等设备,及时预判周边交通状况,从而实现安全可靠的无人驾驶。据介绍,该系统目前已在临港新片区建成长达4公里的试验线,靠站精度在10厘米以内,未来可以进一步满足中运量交通线的建设需求。

机器人又有新本领

机器人一直是工博会上最引人瞩目的展品。今年虽有疫情冲击,但一批新产品依然顽强亮相,看来,流水线旁的“机器工友”未来还会继续扩容。

探营工博会:“创新浓度”成就特别精彩-LMLPHP

被美的集团收购后,德国库卡公司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新活力。作为全球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库卡带来了一款完全由中国本土研发的小型机器人。产品经理告诉记者,这台机器人是目前库卡精度最高、占地面积最小、臂展最大的工业机器人,主要用于消费电子领域——比如,四台形成一个小组后,就可以完成充电宝的组装。

欧姆龙公司这次重点展示的是机器人对工人的协助。在一条有九道工序的装配线上,工人并没有完全被取代,而是与机器人“合作无间”。扫描工牌和工单后,机器人能自动告知工人该如何完成装配,这就使得非熟练操作员也能快速上岗。此外,整个装配过程中,机器人可以与工人“肩并肩”“手递手”合作,形成完美的人机衔接,最终一起完成一台复杂网络设备的加工组装。

智能工厂进入新阶段

智能工厂是智能制造全方位集成的结果。今年,一批全球知名企业选择工博会首发其工业4.0解决方案,将智能工厂推向新的阶段。

思爱普(SAP)公司打出了 “向工业4.0转型,时机就是现在”的响亮口号。展台负责人邱宪宗说,逐渐走出疫情影响的工业企业,现在有更大的动力为智能制造、弹性供应链等投资,以提高自身应对不确定性的韧性。为此,思爱普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联手,在今年工博会上首次展示了其第三代智能制造系统,将自动化管理与自动化生产全面融合,打通企业内部从设计、计划到制造、运维的数字孤岛。

09-15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