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配美国人演的中国话剧《家》是什么体验? 上译厂部分资料浮出水面-LMLPHP

曹禺的四幕话剧《家》创作于1942年,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最近,有网友把英若诚先生1980年代在美国指导美国人演出、又带回中国,由上译厂精心译配的话剧《家》的部分视频传到了网上,让我们能够看到这部珍贵的中外交流作品的庐山真面。

译配美国人演的中国话剧《家》是什么体验? 上译厂部分资料浮出水面-LMLPHP

话剧《家》作者曹禺(左)和原著小说《家》作者巴金

话剧《家》演职员表

Helen F. Spencer Theatre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University of Hissouri at Kansas City

堪萨斯城希苏里表演艺术大学海伦·F·斯宾塞戏剧中心

表演艺术中心主任:帕特里霖·麦克依尔拉斯

表演艺术中心经理:伦纳德·席弗

电视片副导演:埃德·贝尔道威茨

电视片制片:皮埃尔·瑞纳

剧本翻译及整理:英若诚

舞台演出导演:英若诚

电视片导演:霍华德·克莱曼

原著:巴金

作剧:曹禺

演员

高老太爷

迈可·麦克格罗

英若诚

陈姨太

贝斯·莱奥纳德

李梓

周氏

玛丽·黛尔马可

赵慎之

觉新

罗斯·弗瑞斯

乔榛

瑞珏

伊登·丽·莫瑞

曹雷

觉慧

罗莎娜·柯佩芝

丁建华

克明

詹姆斯·扎卡连

盖文源

克安

喀瑞·密勒

尚华

王氏

密歇乐·安·勃利特

朱莎

觉英

布赖恩·皮勃斯

乔旸

婉儿

莉恩·巴奈特

王建新

克定

巴特·犹文

施融

沈氏

安妮·怀特赛德

程晓桦

淑贞

劳拉·席弗

金琳

冯乐山

约翰·莱奥纳德

杨成纯

梅小姐

卡伦·勃朗宁

林彬

苏福

冉地·麦赛斯密斯

周瀚

更夫

斯科特·柔

于鼎

音乐作曲:杰洛德·凯姆纳

舞台美术设计:哈利·费纳

灯光设计:纳瑟夫·阿佩尔特

音响效果设计:珍妮·威尔克森

服装设计:文森特·斯卡色拉蒂

后台主任:道格拉斯·泰勒

舞台监督:凯斯·瑞斯

长笛独奏:玛丽·颇赛斯

附录:曹雷老师对话剧《家》译配情况的说明和回忆

为美国人演的中国戏配音

曹雷

那年我们接受了一个很特别的配音任务。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著名演员英若诚到美国去讲学,他把曹禺先生的剧本《家》译成英文,为美国的演员用英语排演了这出中国名剧。这部戏在美国上演时被摄下录像,在电视台播出过。英若诚将录像带回交给我们,让我们把所有对白配成华语,再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按说,这本是一出中国的戏,曹禺先生的对白也是现成的,我们的工作应该不太难。不料一做起来才知道不简单。首先遇到的是口型问题。对白变成了英语,口型长短跟中国话就不一样,用原来曹禺先生写的台词根本对不上;英语结构和中文也不同,有很多我们听来是“倒装句”,简单打个比方说,中国话说“某某人跟我怎么怎么样”,到了英语里,就成了“某某人怎么怎么样……跟我”,演员说到最后,才把手往自己胸口一指,这动作跟中文台词也配不上。所以,这部戏还得照着我们译制片的规矩来次“初对”,让英若诚先生陪着我们的译制导演,一句一句数着录像上演员的口型,根据口型、停顿、表情、动作,参考曹禺先生的剧本原意,把台词重新组织,编成一个新的中文对白本。好在英若诚先生对中、英文剧本都熟悉,这一段工作没有花费太长的时间。

译配美国人演的中国话剧《家》是什么体验? 上译厂部分资料浮出水面-LMLPHP

△ 著名表演艺术家、翻译家英若诚

尽管美国的演员穿着中国的长衫马褂,乍一看有点滑稽,但是,他们把握人物内心很细致到位,很快我们就跟着入戏,并被戏中人物所吸引和感动。《家》是一部我从小就熟悉的话剧。小时候,我生在江西赣州。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有一支话剧队叫“剧教二队”,活跃在那一带,他们排演过《家》。父亲后来告诉我,他们曾让我去扮演第一幕里躲在觉新新房床下听“天上喜鹊打喳喳”的那个孩子,也不知成没成,我不记得了,但是那时我肯定看过这出戏;后来上海戏剧学院有好几届毕业班都排演过这出戏,我几乎也都看过,不少台词我都背得出来。这次安排我配瑞珏,成了我与《家》的唯一一次真正的接触。

虽说是电视录像,但整个戏是一台完整的舞台纪录片,台词风格也还是话剧语言。配音的演员,也选有舞台经验或在戏剧学院表演系学习过的为主,可能是导演的要求吧,这样语言风格上容易统一些。记得还特邀了老演员林彬来配梅表姐。

林彬与上译厂厂长陈叙一过去都是苦干剧团的成员,是很有功底的话剧演员。在《罗马之战》的配音中,虽然没跟她配对手戏,但还是悄悄地向她学了不少本事。她的吐字清晰,那是没话说的,高就高在没有着意的痕迹。不像有的配音演员,使劲去咬每个字,结果,词儿是说清楚了,人物却没了,人物关系、当时的情景、心里的状态,都没有了。林彬的语言中还有一种大气,把听似不在意中的意思,轻轻递给你,分寸恰到好处。她在《罗马之战》中配的淫荡的东罗马帝国皇后,《屏开雀选》中配的小市民气十足的班纳特太太,《家》里的梅表姐,加上《但丁街凶杀案》里的法国名演员玛德林·蒂波,几个截然不同的人物,都拿捏得恰到好处。

译配美国人演的中国话剧《家》是什么体验? 上译厂部分资料浮出水面-LMLPHP

△ 上译厂老厂长陈叙一

译配美国人演的中国话剧《家》是什么体验? 上译厂部分资料浮出水面-LMLPHP

后排左起:杨成纯、严崇德、乔榛、富润生、杨文元、尚华、程玉珠、陆英华、毕克

中排左起:盖文源、于鼎、周瀚、丁建华、苏秀、伍经纬、童自荣、胡庆汉、孙渝烽

前排左起:戴学庐、程晓桦、刘广宁、孙丽华、李梓、赵慎之、曹雷、王建新、杨晓

《家》所以成为经典,不论巴金的小说,还是曹禺的剧本,都因为把人物的心理刻画得复杂而细致,多面而真实。当然,各个人物深浅有不同,凡是给人留下印象深的,如觉新、瑞珏、梅、鸣凤、冯乐山,都是有血有肉的。无论是表演或是配音,都先要把人物心里的念头摸准了,哪怕是乱纷纷的,也要把那乱纷纷的感觉摸准了,才表现得准确。

有一场戏,特别不好处理:当瑞珏与觉新已经有了孩子,这时梅表姐来到他们家。瑞珏知道梅和觉新青梅竹马一起长大,很早就有了感情,她不愿觉新感情上受苦,提出要把觉新让给梅。她对梅表姐说:“把明轩(觉新)和孩子交给你。”我们分析,这样的台词背后,决不是单一的退让,而是进攻。因为她爱觉新,她知道觉新痛苦,才提出这个别人看来是荒唐的提议;也正因为她了解觉新,她也知道觉新和梅决不会照她提议的那样去做。这不是虚伪,她是矛盾的,也是真诚的。她的动作是积极的,在梅面前她不是谦让而是争夺,她无法跟一个心给了别人的丈夫生活在一起,如果这样,她宁肯不要这个丈夫。最后,她是以自己对丈夫的强烈感情使梅不得不折服。梅放弃了,退出了这个感情的战场。所以这场戏的结尾瑞珏会那么欣喜,高兴得有点失态。

我曾问过英若诚导演:这时的觉新真正爱的是谁呢?英导没说话,只是用手指在我肩上点了一下。我想,瑞珏也是应该明白这一点的。把握了明确的人物关系,说起台词来心里就有谱了。

英若诚导演在谈这部戏和戏中的人物时,有一点,很值得记下来:“周总理一直批评北京人艺演的《雷雨》不够封建。《家》是四川,是内地,‘五四’运动刚过没几年,封建的势力是很强大的,人和人的关系、举止、声音,都要体现出‘封建社会’这个环境来。封建家庭是封建社会的基础。这是个反封建的戏。”

这部戏在配音上的特殊在于:一,是中国的名剧,又是外国人演的。语言上既不能太“洋”,让人听了像翻译片;又不能太“土”,太中国化,使观众听了觉得不像是从这些美国演员嘴里说出来的。二,是舞台剧,又是电视片。台词本身具有舞台话剧的特点,所以配音上不能太生活化;但演员的表演又很生活,配音上不能有太多的舞台腔,让观众听了觉得别扭。

我很喜欢这些美国演员念台词的感觉。他们并没有因为这是一部经典名剧,念台词就要有“舞台腔”,要故意夸张地去表现抑扬顿挫。他们非常真实地、非常朴实地用这些台词去表达自己的内心。那些停顿、甚至有时带些语塞的口吃,都非常自然,感觉到演员是在思想,是在选择适合的词句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这是非常符合生活的真实的。我在配音时,也就尽量去接近他们的风格。

美国版的《家》配好后曾在中央电视台播映过,反应都很好。这真是一次很有趣的文化交流,可惜这样的交流机会太少了。

译配美国人演的中国话剧《家》是什么体验? 上译厂部分资料浮出水面-LMLPHP

△ 图为上译厂正在交流的配音演员们

转载自中国配音网公众号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09-15 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