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淋巴瘤日|数字化医疗、无化疗时代对淋巴瘤患者意味着什么-LMLPHP

今天(9月15日)是第17个世界淋巴瘤日。作为中国死亡率排名前十的恶性肿瘤之一,淋巴瘤的诊疗与疾病管理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也是众多患者的关切。根据医学专家最新分享的信息:当下,淋巴瘤的治愈率已非常高,是一种可治愈性疾病;靶向治疗正在引领淋巴瘤治疗的新方向,“无化疗”方案逐渐成为更多患者的首选。

早发现早治疗,淋巴瘤是可以治愈的!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全身各组织器官均可受累,伴发热、盗汗、消瘦、瘙痒等全身症状。淋巴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发病多于女性。近年的数据表明,发病率有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60岁-80岁是高发人群。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淋巴瘤的确诊发病率为5.94/10万。

根据病理、临床特点以及预后转归等将淋巴瘤分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两类。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占淋巴瘤的89%-92%,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及套细胞淋巴瘤等亚型。

过去,受制于治疗选择有限、诊疗水平不均衡等因素,我国淋巴瘤患者五年生存率相比欧美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患者的临床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据《柳叶刀》2018年统计数据,我国淋巴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约为38.3%,日本和美国这一数据分别为57.3%及68.1%。

令人振奋的是,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马军教授近期告诉记者:目前,淋巴瘤的治愈率已非常高,是一种可治愈性疾病,“如果早发现、早治疗,是可以治愈的,希望广大患者要有信心。”

在专家看来,坚持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加强多学科协作,以及使用创新药物,可延长患者生存期,提升生活质量。“只要科普做到位,我认为70%的淋巴瘤是可以治愈的,30%左右可以进行早期防治,10%或者更高的比例可以进行预防。”马军教授补充。

“无化疗”方案逐渐成为更多患者的首选

目前,恶性淋巴瘤的治疗手段包括化学免疫疗法、放射疗法、干细胞移植、非化学靶向药物治疗等,靶向治疗给更多患者带来了治愈新希望。

淋巴瘤的规范化诊疗原则中,传统化疗依然是整个淋巴瘤领域的主要治疗手段。患者虽然暂时对化疗有效,但长期化疗会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如脱发、口腔溃疡、恶心、呕吐、血细胞减少并增加感染、淤伤、乏力的风险,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生理和心理负担。

近年来,随着对淋巴瘤领域的深入探索及新药的不断引入,惰性B淋巴瘤有可能通过靶向治疗这种创新的“无化疗”方案实现治愈的目标。比如,以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为代表的靶向药物转变了淋巴瘤治疗模式,开启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等淋巴瘤的“无化疗”治疗时代。

然而,专家也谈到,淋巴瘤异质性强,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才是重中之重。

“事实上,全国的专家都在努力,对低危的病人实现治疗规范化,在规范化基础上甚至可以减少一些治疗的疗程,减少患者的毒副作用;对于中危、高危的病人,我们要采取更好的分子特征的治疗;对于复发的病人,我们寻找更好的靶点,进行细胞治疗。”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内科常务副主任赵维莅教授说。

疫情下的数字化医疗加速新治疗模式推进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加持及疫情暴发,加速了中国数字化医疗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从业者加入“数字化时代”,这也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淋巴瘤治疗向“无化疗”模式转变,进一步提升患者治疗便利性,帮助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我们在2月1日提出‘隔离病毒 不隔离爱’,主要是不隔离患者诊疗的连续性。淋巴瘤是治愈型疾病,一旦治疗不连续,患者极易复发以及进展,所以我们号召了三四十名顶级专家在内的全国6000名淋巴瘤和白血病医生线上进行会诊和患者治疗,体现了新冠时期诊疗的创新。”马军教授回忆,疫情最严峻的时期,85%的病人没有耽误治疗,这归功于数字化推进的非化疗时代。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会威胁普通人群的身体健康,也使许多重症患者可获得的医疗资源覆盖大大减少。淋巴瘤等肿瘤患者由于疾病本身、放化疗治疗等原因,导致免疫力低下,是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较正常人群罹患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风险增高,因此更应加强防护和正确就医。

疫情期间,无法按时到医院就诊的淋巴瘤患者对数字化医疗的需求激增。尤其对于新诊断、高侵袭性的患者,治疗不能停,急需通过互联网医疗平台和医生互联,获取疾病后续控制的相关治疗途径。在线复诊及购药、无接触、响应快、突破空间地理等优势,使得数字化医疗服务被更多淋巴瘤患者认可和接受。

对于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等惰性淋巴瘤的患者,患者可通过线上数字化医疗平台与医师取得联系,通过指导在家口服用药或观察以渡过非常时期。以BTK抑制剂靶向药物为主的非化疗口服药物迅速成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等惰性淋巴瘤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

同时,我国高度重视广大患者特别是癌症患者的用药负担,通过谈判将多种抗癌靶向药纳入了全国医保支付范围。2018年10月,治疗淋巴瘤的BTK抑制剂靶向药物被纳入国家医保,这一政策使中国所有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和套细胞淋巴瘤患者都有机会接受创新的靶向药物治疗,使中国淋巴瘤患者的“无化疗”时代加速到来,极大地缓解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疫情期间,非接触式的互联网诊疗发展迅速,缓解了特殊时期的看病难题,成为线下诊疗的有力补充,极大地缓解了疫情下患者们的紧张情绪。欣喜的是,也是在疫情期间,伴随非接触诊疗,线上患者服务、医生教育同步跟进。

比如,就在疫情时期,在血液肿瘤医生多元化需求的推动下,西安杨森搭建了业界第一个血液医生专属社区——“亿时代血液肿瘤医生社区”。截至目前,社区上线两个月吸引近40位血液大咖医生入驻,粉丝超过6700+人,相关话题在全网总曝光超1亿,持续传递血液肿瘤领域强有力的声音。

09-15 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