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战疫堡垒”入驻最久“天团”出关,带队教授:75个日夜没有深睡眠,但值得-LMLPHP

▲今天下午,皋源回到仁济医院,一下车就与武汉雷神山医院归来的上海市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队长、仁济医院副院长张继东拥抱。  唐闻佳 摄

5月9日,上海宣布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由二级调整为三级的第一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皋源教授带领团队走出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临“出关”前,他对记者说:“我们就是坚守最后一根防线的,不辱使命。”

上海“战疫堡垒”入驻最久“天团”出关,带队教授:75个日夜没有深睡眠,但值得-LMLPHP

▲瑞金医院急诊部主任、皋源的爱人高维益去接皋源,自疫情以来,夫妇两人均奋战在抗疫第一线,已经80多天没见了。 唐闻佳 摄

来时是寒冬,归来已入夏,2月12日受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市卫健委命等指派入驻这座上海“战疫堡垒”,5月9日结束医学观察期,皋源教授在这里奋斗了75天,跨越了一个季节,书写了一段独特的战疫记——他带领的救治团队是全市派驻市公卫时间最长的“战疫天团”,参与都是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

而在他身后,多批次、共28名仁济医院医护在这里拉开了83天的“战线”,也进入尾声——今天,仁济医院派驻市公卫的战疫者都迎来回家日。

与记者聊起这段时光,皋源说:整整75个日夜,没有深睡眠,换来一个个生命的“重启”,换来了大家对重症医学这门学科的再认识、重视,很值得。

上海“战疫堡垒”入驻最久“天团”出关,带队教授:75个日夜没有深睡眠,但值得-LMLPHP

▲仁济天团合影  仁济医院 供图

这名医学教授收到迟到的“校长奖”

回家第一件事做什么?“理发,两个月没理发了。” 皋源教授对记者说。

别急着理发,还有一场仪式等着他。

5月9日下午,从市公卫中心回归久违的仁济医院,浓缩这座百年医院文化历史的“合信亭”前,仁济医院党委书记夏强、院长李卫平率仁济职工等候已久,鲜花、拥抱、掌声,一切都为了向28名支援上海市公卫生临床中心医疗队员道一声——欢迎回家。

这更像是一场温馨“家宴”,围观者有同事,还有受邀而来的家人。“回家仪式”上,皋源教授获颁“迟到的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以表彰他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作出的贡献。皋源因坚守公卫中心救治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缺席了4月11日上海交大建校124周年纪念大会上的“2020年校长奖”颁奖礼。

他实至名归。在上海“战疫堡垒”,皋源教授率团队坚守75天,主持救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8例,团队成员人均在舱时间超过7小时/天,累计在舱时间超过2500小时,最长单次在舱抢救时间达9小时。

上海“战疫堡垒”入驻最久“天团”出关,带队教授:75个日夜没有深睡眠,但值得-LMLPHP

期间,他们累计实施VV-ECMO(人工肺膜机)支持治疗97天(单个患者最长43天),成功撤机2例,实施CRRT(床旁血透)治疗时间累计超过1500小时,救治极危重症患者共4例(其中年龄最大者82岁);实施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累计达133天;实施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技术累计超过70次。

这份“战疫成绩单”的背后,是75个日夜,皋源没有深睡眠,凌晨1点、2点、3点、4点,他与队员都可能站在危重患者的身边,在生命抢救的战场上“打仗”。

谈到这里,他笑着对记者说,“我们干重症的,身体底子还是可以的,扛打。”

直面病毒,有过害怕吗?他停顿了约两秒钟告诉记者,“老实说,我从来没对防控、个人防护没底,我唯一没底的是对患者的治疗。”

皋源与这个“不明原因肺炎”的交锋始于今年1月,武汉疫情报道后,春节前后,他就参与了仁济医院层面与全市的专家会诊工作,随着全国疫情进展,当时他已待命要随医疗队出征武汉,直到接令“改道”入驻市公卫中心。谈及整个重症患者的救治,他给记者说了两句话——“从未有过的救治模式”“太磨人”。

住“院”医生的生死相守,睡床距病区仅10米

“战疫堡垒”里的75个日夜,最危重患者的救治到底是怎样的?听皋源说几个抢救片段。

3月27日,从轻病房转来一名输入型重症病例,从能够自己拿着筷子吃饭,短短两天里,肺部渗出快速增加,氧合指数急剧恶化,快速发展到了需要无创辅助通气的地步,在“细胞因子风暴”的摧残下,眼看生命如同一叶扁舟,倾覆在旦夕之间。短短14小时里,患者就接连接受了气管插管机械通气、CRRT、ECMO抢救。

“新冠病毒根本不会留给我们观察治疗效果的时间。所有的团队拧成一股绳,通力合作,最终患者开始转危为安,生命体征逐步稳定。接下来的任务,就是一个字:盯。每人每天至少进仓3次,每天总计时间超过8小时,在团队成员轮流守护下,克服了一道道的难关,最终患者顺利撤离ECMO和CRRT。”皋源回忆。

因为对新冠病毒,全世界都没有特效治疗方案,所以任何治疗都是支持治疗,就是“见招拆招”,而医生很清楚,病因治疗才是“王道”,支持治疗是很被动的,用皋源的话说,“对医生来说,这很痛苦,很磨人”。

这才有了他的“盯”字诀,眼看生命即将停摆,搁浅,医生怎么做?就是靠“人盯人”的战术。皋源调侃地说道,他们这群入驻“天团”其实就是“主任住院医生”,回归到从医最初的“住院医生”训练阶段,这段职业经历很纯粹,每天不分昼夜就是守护这些垂危的生命,此次不仅每天“住”在医院,其实还“住”在了病区里——他的睡床距离隔离病区仅10米,所有救治专家就一个念头,距离生命近点,再近一点。

“神奇老陈”,是仁济“天团”抗击新冠中的里程碑事件。老陈过年就入院了,住院73天,期间用了ECMO40天。“4月15日出院那天,出于院感要求,我们都没有能够给他送行。但出院后老陈经常给我们发他康复的视频。此外,还有家属反反复复的感谢。”皋源说道此处,很感慨。

走出隔离区的危重症患者、65岁的上海人老陈2月2日入院,病情一波三折,曾出现了肠道功能障碍,导致腹腔高压,影响了ECMO的正常运转,后期还出现凝血紊乱、唤醒困难……整整73天,他的生命体征依靠ECMO维持了40天,直到4月15日,他脱离ECMO20多天后康复出院。

老陈恢复意识后,记忆还停留在过年前,随着逐步康复,他与家属是在后来看新闻报道时,才知道自己的主诊医生,是仁济医院皋源主任和他的团队,才第一次看清救命恩人的模样。

“家属可能并不知道,老陈治疗过程中是有多么坎坷,书上有的、没有的并发症,几乎统统经历了一遍。我们也真真正正体会了一把什么叫做‘呕心沥血’。”如今已过去半个月,每每闲聊,皋源仍会与同事感叹,老陈这个病例是有多么“神奇”,他说,只有经历过才知道造化是多么“弄人”,也感叹苍天最终是有多么“眷顾”生命。

上海“战疫堡垒”入驻最久“天团”出关,带队教授:75个日夜没有深睡眠,但值得-LMLPHP

▲仁济天团“七个葫芦娃”,大娃

党旗飘扬,重症精锐出击,曙光在眼前

在皋源身后,是整个仁济医院、整个上海医疗系统派驻上海“战疫堡垒”、与市公卫中心医务人员共同战斗的群像。

以仁济医院为例,首批7名医疗队员2月2日进驻市公卫中心。

2月2日,距1月24日上海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仅9天,当时大多数人还在家中为不断增加的新冠肺炎确诊数字而惴惴不安,何征宇、秦慧、何爱华、盛叶红、黄妹、倪佳莹、周洪宇等7位仁济医护于清晨集结,前往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进行医疗支援。

为更好地救治新冠肺炎危重患者,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何征宇是仁济重症团队最早驰援A3病区的,他与倪佳莹护师、周洪宇护士组成了“仁济天团”的前哨,坚守了23天,老陈最早就是他们负责的病人。

2月11日,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皋源率7人“仁济天团”增援公卫中心。之后,仁济医院又陆续派出了14名医护人员前往增援。

这28名队员中,医生10名,护士18名,最年长的53岁,最年轻的25岁,来自重症医学科、麻醉科、呼吸科、感染科、急诊科、心血管外科、肝脏外科、风湿科等多个学科,其中重症医学科先后派出了14名精锐医护驰援公卫中心。

在公卫中心,这支队伍成立了战疫临时党支部,14名党员在老党员皋源的带领下奋勇冲锋,他们的敬业精神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53岁感染科护师何爱华是整个仁济医疗队28名成员中最年长的,曾参加过2003年抗击SARS、2009年防控H1N1禽流感、2013年抗击H7N9禽流感等多个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工作。春节期间,护理部进行战疫动员,何爱华率先报名。

与她一同进驻公卫的,还有呼吸科副主任医师秦慧、护师盛叶红、仁济西院ICU主管护师黄妹,四位女将都是经历过多次疫情考验的白衣战士。在A4病区的黄妹护士,见证了这个病区从空荡荡,到一周收满110张床位,又见证了在医护全力救治下,一周后患者一批批康复出院。黄妹说:“特别有成就感,再苦、再累都值得。”

上海“战疫堡垒”入驻最久“天团”出关,带队教授:75个日夜没有深睡眠,但值得-LMLPHP

▲插画师女患者的作品

这群医护努力的点点滴滴,有人看在眼里。有位年轻女患者是插画师,刚住院时,很消沉,是秦慧、何爱华、盛叶红等医护耐心的劝导和细心的关怀,让她重燃信心。姑娘的病情好转了,十分感激,在病榻上画了一幅插画,并写下:“谢谢你,可爱的人”。收到这封特殊的感谢信,秦慧、何爱华、盛叶红感慨万千,“看到自己负责的病人一天天好起来,比谁都高兴。”

在公卫中心抗疫一线,仁济医院有两位年轻医护获批火线入党。其中一人是张志贇医师,从给病人“掏粪”到“翻身”,再到“压迫止血”,他认真执行,为救治质量奠定良好基础。另一人就是重症医学科护士何成成,她熟练掌握ECMO、CRRT的护理操作,对待护理工作的严谨让年轻的她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仁济天团”在上海“战疫堡垒”奋战的83天中,工作时间最长的医生是皋源,连续坚守75天;工作时间最长的护士是护理组长崔顺悦,坚守57天;原定每批队员工作时间10天,但许多队员主动要求延长支援期,90后男护士郁园丁甚至参加了三轮支援。

所有的心血得到了最好回报——危重病人逐渐减少,越来越多的患者回家了。

上海“战疫堡垒”入驻最久“天团”出关,带队教授:75个日夜没有深睡眠,但值得-LMLPHP

上海瑞金医院瞿洪平团队、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李颖川团队、上海仁济医院皋源团队、上海第十人民医院王胜团队、上海第一人民医院俞康龙团队,被外界誉为驰援市公卫中心的“五大天团”,他们与所有医护一起,守护着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生命线。

值得一提的是,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先后派出14名医护驰援公卫中心,如今看来,几乎倾尽全科精锐,也意味着留守在医院的医护必须付出比平日更多的精力、体力。皋源说,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大家都是拼尽了全力。

回望他自己“封闭驻守”的75个日夜,皋源说,感觉每一根神经都很紧张,直到隔离观察期间用了约10天才“恢复过来”,幸而不辱使命,收获了最有成就感的两件事:第一,重症危重症患者相继出院了,第二,重症医学学科在这次战疫中不仅站在了最前线,也在战疫中赢得了更大的重视、尊敬。

就在今年5月,国家下发最新通知,2020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症医学科专业基地申报启动。重症医学学科终于有了自己的“住规培”,意味着后续人才培养有了更大的蓄水能力。皋源在手机里存着这份文件,他说,这是学科发展的新起点。

05-09 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