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弹演员换下长衫旗袍穿上戏服载歌载舞演绎《山歌调》《道情调》《无锡景》等传统曲牌、舞美背景从一桌两椅延展至全台,视听效果丝毫不显逊色……由上海评弹团首创的评弹剧《医圣》日前在上海大剧院中剧场首演,创新地将名医张仲景的故事搬上舞台,引起了不少戏迷的关注。当评弹这门曲艺艺术首次迈入大舞台,这一步究竟迈实了吗?在16号举行的“从书场到剧场——新时代评弹的打开方式之探索”研讨会上,主创与学者进行了讨论。
从《林冲》《上海滩》到《白蛇传》,评弹向来有“书戏”的传统,这一次转化为综合性的舞台演出,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坦言从开排到演出,每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好在大多老戏迷和年轻都觉得坐得住,好看”,高博文表示。如今大行其道的读图、视觉化的信息获取方式也无形地影响着当下的舞台艺术,也对传统曲艺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吸引观众必须找到新的方法,评弹剧强化了评弹的魅力,让评弹释放更多生命力。”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滕俊杰认为剧中无论是张仲景的行侠仗义、神婆的装神弄鬼还是贪官的丑恶嘴脸都因为曲艺演唱和戏剧表演的结合得到了生动诠释。“过去评弹演员都只要练嘴皮子,如今不仅站起来、动起来还演起来,对观众而言是一个很大的享受。”文艺评论家戴平说道。
艺术的生命力正在于其独一无二的特色,“从剧本到服化道皆以评弹为核心是《医圣》从最初就坚守的准则。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胡晓军认为要把评弹的本色诠释好,就得“把剧当作评弹演,而不是把评弹当剧演。”他以海派京剧为例,传统京剧素有“听戏”一说,上海京剧艺人则在此之中融入身段和武打表演,不仅丰富了京剧的舞台表现力,也为日后剧种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
艺术样式的每一次创新往往伴随着新一轮的思考,如何在剧中发挥好评弹的优势是主创和专家关注的焦点。“作为叙事体戏剧,评弹对于人物心理活动和心态转变的刻画有着独特细致的功能。”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广润表示。一篇中篇评弹最多一个半小时,而在长达2小时15分钟的《医圣》中,专家认为不少铺陈情节值得进一步精简,转而借由评弹的优势增加戏剧冲突和人物刻画。
“评弹从书场进入剧场就像过去从广场进入书场一样,一次整合性的创作对于转型期的剧种来说可遇不可求,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剧作家罗怀臻说道。评弹进剧场对于院团和演员来说都是一次极富意义的尝试和挑战。评弹泰斗吴宗锡就曾寄语“评弹从来不受教条和概念束缚”、“一直跟着时代走。”在书场观众不可避免流失的情况下,如何抓住剧场里的年轻观众是如今评弹人也是传统戏曲人最关切的问题,而为之付出的努力和因此诞生的新作亦是曲艺蓬勃生命力的映照。
图片:上海评弹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