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00后科研“后浪”成革新产业技术领头羊,700多项高校“硬核”成果亮相工博会-LMLPHP

①西北工业大学的SL100型垂直起降高速无人机。②上海大学的“精海”7号无人艇。 ③北京大学的“妙得”智能画像机器人。 ④上海大学的高温超导块材磁体及电机技术。均本报记者 袁婧摄 制图:冯晓瑜

让保鲜时间延长10倍的人工智能、无接触式的智能语音病历、新能源汽车最新装备的燃料电池……这些最新技术从实验室走进日常生活,赋能产业。本届工博会上,700多项高校“硬核”科创成果亮相,呈现智能制造、大健康、新能源等领域前沿产品。

科研“后浪”成革新产业技术领头羊

如今,90后、00后等科研“后浪”不但成为全球首批革新产业技术的领头羊,更率先进入科研探索无人区。本届工博会就展示了不少科研“后浪”的成果。

同济大学教授杜豫川指导学生完成的《路面多维高频检测装备和智能养护技术及应用》项目,最初就是一个大学生创新项目,获得了2019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支年轻的团队全部由该校交通运输工程学院90后、00后学生组成。团队的成果已应用于港珠澳大桥、东海大桥等重大项目,三年内带动新增产值4.96亿元,并在全国十多个省市超10000公里公路得到推广。

在该团队,1991年出生的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博士后刘成龙是目前年龄最大的团队成员,本科期间就加入了团队。今年团队又有四五名本科生加入。“教师的优势在于经验,而年轻人敢想敢做、创新能力强,他们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成长飞快。”杜豫川告诉记者,目前,00后学生也开始参与团队同上汽合作的自动驾驶、同德国博世合作的车辆自带传感器的道路性能检测等项目。

多学科交叉助力医疗行业更好发展

如今,医疗行业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多学科交叉应用,生命医学的前沿研究和转化创新领域的实践,也越来越需要各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合作,疫情更让医工探索成果倍增。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松林团队的指导下,上海理工大学探索医工交叉创新之路,历经多年研发完成裸眼3D显示系统。在此基础上,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学院副教授宋晓燕成功研发的“基于裸眼3D显示的医学教育、培训与临床显示系统”,亮相工博会。

“传统医疗教学往往无法让学生全面观察和认识人体各个器官结构。”宋晓燕说,如果在课堂上利用裸眼3D显示系统替代现有课本和幻灯片,学生可更直观地认识人体及各器官内外部立体构造与三维特征。

在今年新设的高校展区抗疫专区,疫情期间大大提高防控效率的无接触式“智能语音电子病历系统”,以先进高效的语音识别技术服务一线医护人员。团队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龙艳花老师介绍:“该系统帮助医护人员采用语音的方式直接录入病历,可解决医护人员由于防护措施严密造成的操作办公电脑不便问题。在大幅提升病历录入效率同时,还可有效避免频繁接触电脑的接触式感染风险。”

疫情期间,这套系统用在上海市虹梅街道的“疫情防控机器人”、厦门市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和北京小汤山医院的智能医疗设备等。经实测,病历录入时的语音识别准确率超98%。目前,该系统已在超100家三甲医院和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得到广泛应用。

着眼绿色新产业,推动可持续发展

对标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在本届工博会高校展区中,不少高校科研团队以“绿色低碳、节能环保”为着眼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守护绿水青山。

此次亮相的上汽P390型燃料电池汽车,所装备的电池金属双极板就采用了上海交通大学来新民团队的“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薄型金属双极板及批量化精密制造技术”。作为氢能源电池汽车最核心的部件,燃料电池电堆的双极板占电堆体积的80%。

团队成员邱殿凯介绍,他们的技术使双极板的单片厚度降低52%,电堆功率提高到原来的2.4倍,更实现了400片电池电堆在轿车前舱的成功布置。来新民说,团队大胆的创新不但得到了上汽集团连续五年的稳定投入,与上汽集团等企业联合成立的上海治臻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产业化平台,也已落户临港新片区,实现了向国内核心主机厂及电堆企业的大规模量产供货。

为尽可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程道来领衔研发的“低倍聚光型太阳能热电联供装置”(CPV/T)也亮相本届工博会。这一新装置使光电光热综合转换效率超过75%,而目前市场上普通太阳能晶硅电池光伏发电效率一般不超过20%。该成果已在上海青浦工厂建立了测试示范样机,并在新疆、西藏、青海等地建起了示范项目。

09-17 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