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何晓明:软件绘图时代,仍坚持翻阅老先生的手绘图纸,只因那里面有严谨踏实的学风-LMLPHP

坦诚却守口如瓶,谦和又坚毅有力。正值科研黄金期的何晓明,言语间流露出一名国防科研工作者对于这份事业的热爱:“在这一行接触越深,就越割舍不开,保障国家战略需求,是我的使命和责任。”

1999年从南京理工大学毕业进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一研究所,何晓明在电子侦察领域足足钻研了超过20个年头,从一名普通技术人员,成长为总体部主任、国防重点型号总设计师,他在突破一系列电子侦察重大技术难题的同时,带出了一支年轻而又能打硬仗的科研队伍。

日前,何晓明荣获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坚定、可靠和奉献,是何晓明对国防科研人“最美”的理解,“尽我们这代军工人最大的努力,用自主研发的技术,保卫好国家大门!”

从戈壁到孤岛,不畏艰险使命必达

能够见到何晓明,实在不太容易。不算法定节假日,他一年出差在外的工作日就有100多天,最多时候超过180天。其中,带着团队进行各种外场试验,占了大头。

从三亚到东北,从戈壁到孤岛,军工设备与民用的一大区别,就是要适应各种极端恶劣的工作环境,在正式装备前,先要接受各种考验。于是,负责研发设备的他,也必须辗转于全国各地。

刚开始跑外场试验时,遥远偏僻的戈壁基地,每餐只有咸菜馒头,南方宿舍潮湿发霉的墙上爬着壁虎,偶尔还有小蛇光顾,这一切都曾令何晓明惊讶。不过,试验工作的压力很快使他忘却了艰苦的生活条件。

新项目的外场试飞,往往充满了未知和风险。他负责研发的主要是机载电子侦察设备,因此经常需要坐直升机,在4000多米高空,进行剧烈起伏几百米的试验,以测试设备性能。头晕到趴在地上、呕吐到无法工作,几乎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下飞机之后,人都瘫掉了”。有几次,他甚至还遇到了飞机失控,姿态急剧变化的生死考验。

“每次试飞,都需要大量资源配套保障,再艰难也要完成任务!”何晓明回忆,有一次,就在试飞前一天,他们在装机预检中发现设备参数不符合试验要求,于是全课题组所有人通宵加班,终于在第二天太阳升起时,达到了要求。顾不上休息片刻,他们又开始静待试飞指令的下达。

为确保试飞任务顺利完成,何晓明不仅提前研究试飞方法,制定合理试飞航路,还总会带头在飞行任务单上果断签字。他是团队中参与试飞次数最多的人,项目组的成员经常会说“有他的地方,我们都不怕!”

传承严谨精神,扎实打牢创新根基

不惧怕外场恶劣艰苦的工作环境,更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攻克技术难关。

从在导师指引下做课题,到自己带领年轻人开展项目,何晓明记得最牢的就是要把“严谨”两个字传承下去。

他清楚记得,前辈们坚持要给每一个用到仪器上的元器件实测一下电容、电阻等参数。明明是已有具体数值标定的合格产品,为何还要多此一举?原来,所有零件都会有误差允许范围,只有对器件真实参数经过二次确认,才能确保后续研发仪器的精确性。

“每个进团队的年轻人,我都会让他们在参与项目之前,先去翻阅学习老先生们手绘的图纸。”何晓明说,其实他自己每次在着手启动新的型号任务时,也会去仔细学习。这不仅因为仪器设备的发展总是有所传承,更是因为那些比打印更精美的手绘图纸,时时提醒他工作一定要严谨、踏实。

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何晓明:软件绘图时代,仍坚持翻阅老先生的手绘图纸,只因那里面有严谨踏实的学风-LMLPHP

随着技术发展,很多图纸设计工作已经交给了软件,“但当时老先生们都是从公式一点点推导出来的,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他觉得这种基本功不能荒废,不能过度依赖软件。所以,他喜欢让年轻人一边练习基本功,一边结合项目锻炼,可以使他们得到更快成长。

过去20年,何晓明带领团队,在国内首次研制出某型机载综合电子侦察系统,突破了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有效推进了我军电子侦察装备技术的发展。

做过从无到有的创新研发,更承担了大量国防重点工程,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但何晓明任何时候都保持着开放的视野,比如,查阅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领域的最新论文,就是他常用的减压方式,同时也汲取了大量发展技术的新灵感。“有时候,新技术提供的可能性,我们要及时反馈给用户,为他们拓展更多新方法,就是更好地实现保家卫国。”他说。

团队高度稳定,每个人寻找到认同感

随着阅历的不断丰富,何晓明越来越意识到“带队伍”的重要性。从刚开始的不到10人,到目前近30人,在社会经济发展翻天覆地的背景下,他的团队却保持着高度的稳定,“来了几乎没有离开的”。在他的团队中,每个人都能寻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70后、80后,到90后,这似乎是个没有代沟的团队——小朋友们打手游,“老同志”也会饶有兴致地张一眼;讨论起项目来,只要办法好,任何人都会得到支持。在何晓明看来,年轻人的视角,有时也会提供一种借鉴,去掉固化思维和有色眼镜,会让团队更加融洽,管理也更人性化。

“能吃苦,往前冲”是何晓明对自己团队90后的评价,“其实,从事这样的科研,自有一份责任感和荣誉感在心中扎根着,感动着”。有一次,他们接到一个大项目,必须在一年内完成原本需要三五年才能做完的项目。最后冲刺的三个月,所有人每天都加班到凌晨。尽管何晓明没有做出过“不能离岗”的硬性规定,可不少人还是延迟了婚期、放弃了父母生病陪护,或是错过了孩子的降生时刻,自觉地坚守在岗位上。“只要提出请假的要求,我都会答应,因为我相信,那肯定是不得不请假,肯定也会及时赶回。”他说。

这就是平凡的岗位,坚定的信念,奉献的精神,在何晓明身上化作凝聚人心的力量,如同一面不会褪色旗帜,引领着这个团队,践行献身国防、报效祖国的铮铮誓言。

09-17 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