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吵房”的叔侄何以握手言和?依法治村,松江贡献“泖港模式”-LMLPHP

乡村振兴重在治理有效。位于浦江边上的泖港镇,松江区的农业大镇,16个村庄首批完成区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法律顾问团”使村民遇事找法成为习惯,乡贤上任村“法治带头人”,村规民约成为乡村治理“小宪法”,各项依法治村举措的落细落实,使农村基层民主逐渐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也使泖港镇各村落更好地走上乡村善治之路。

“法律顾问”下沉一线

泖港镇曙光村里,随时可以体会到“法”的氛围——休闲长廊中设置普法专栏,司法所、驻村律师与村委配合坚持依法办事,“遇事找法、办事依法”在村里蔚然成风。

曙光村今年获评全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农民集中居住则是示范村建设的重点项目。由此,各类住房分配问题也相伴而生。村党总支书记陈建忠说,从6月份启动报名到现在,村里新增了几十起安置分配纠纷,大部分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

这对“吵房”的叔侄何以握手言和?依法治村,松江贡献“泖港模式”-LMLPHP

老陆和小陆叔侄俩,按照长辈“口谕”共同拥有祖宅。后叔叔迁往松江城区,小陆留守祖宅,也是祖宅宅基证上的唯一户主。按照相关要求,集中居住须“有房有户有证”,因此,只有小陆享有集中安置的权利,老陆则可得到小陆的补偿。但两人却迟迟不能就补偿标准达成一致。曙光村调解员上门10余次,终因说不清法理而无功而返。

为此,村里请来司法所人员及驻村律师,来到陆家,组成临时的“板凳法庭”。大家围坐一起,“法律顾问团”从继承法、宅基地政策方面讲理说法,最终,叔侄两人签字言和,老陆心平气和地退出安置,接受了小陆的补偿款。

“不谈法,村干部再苦口婆心,作用都不会很大。”陈建忠说,驻村律师、司法所人员从专业的角度,对照法律条款讲解并给出建议,很多村民都听得进去。普法、咨询、调解多管齐下,村里一件件纠纷和争议得到解决。不仅要“止争”,驻村律师等下沉到一线后,还为村集体重大决策、重要合同进行“法律体检”,成为依法治村的重要力量。

乡贤让法治更接地气

依法治村还讲究“授人以渔”。在镇司法所的牵头下,泖港镇在乡贤中培育“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让农村自己的法治力量成长壮大。

这对“吵房”的叔侄何以握手言和?依法治村,松江贡献“泖港模式”-LMLPHP

戴仁轩是黄桥村新上任的“法治带头人”,一大早,他就和村里另两位“法律明白人”一起,在村工作室学起《民法典》。戴仁轩2000年从镇司法所退休,之后在村平安工作站做了8年调解员。“老将”再次出马,戴仁轩希望自己多年的法律知识和工作经验,在村级调解中继续派上用场。

有威望、有资历的乡贤,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泖港司法所负责人黄芳说,借助乡贤的力量开展农村法治工作,能让法治的覆盖面更广、更贴地气,调解往往也能到事半功倍。目前,“法治带头人”相关工作刚刚起步,今后将通过培训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

“村级小宪法”的治理成效

作为全市唯一的乡村振兴和宅基地平移的双试点村,黄桥村的农民集中居住项目是全市样本。如今,一期64户的大部分居民已入住,从散居的农家小院搬入新社区后,社会治理遭遇不少新问题。

这对“吵房”的叔侄何以握手言和?依法治村,松江贡献“泖港模式”-LMLPHP

“停车、养犬、装修、治安,管理社区需要一套与管理农村不同的办法。”村党总支书记张永强介绍,通过走访、座谈等方式,村班子成员梳理了问题,为入住集中居住区拟定了10余项新制度,并统一纳入有“村级小宪法”之称的《村规民约》。这些新规覆盖了交房、装修、入住等环节,并对今后的垃圾分类、养狗、停车、物业缴费等提出意见。比如,针对施工破坏房屋外观统一的行为,村里明确了施工队的准入标准和进场流程,并规定每户要先申请再施工,并提出装修工程“三不准”的要求。

“农民不仅要住进新房子,还要融入新社区;有了管理的现代化,才会有生活的现代化。”有了“小宪法”的约束和引导,张永强对村民生活的未来充满希望。

09-17 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