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彩蝶纷飞,心有驿动,慕名去了一个秋收冬藏的地方一一云间粮仓。这是一个占地面积98亩、现存59栋粮食仓库和厂房、由上海八号桥集团正在倾情打造的一处文化新地标,网红打卡新去处。
梦忆云间粮仓
松江人一日三餐,主食是米饭,面食仅仅是调剂口味而已,老话说"吃煞馒头不当饭"。所以,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松江无专门的面粉加工企业,长期是小麦调出,面粉调进,直至1982年初夏,投资215.6万元,在松江米厂内筹建面粉厂,并于1984年6月试产成功,年产面粉3750万公斤。该厂年加工能力居市郊首位,仅用一年零一个月时间便收回全部投资。那时我在县总工会工作,与宣传部的老王一起赴面粉厂调研企业职工思想建设情况,见到了杜书记和张厂长,从他们那里得知了县粮食局所属松江面粉厂的前世今生。
1949年5月,松江县获得解放,时属驻地松江城的苏南行政公署松江专区所辖。1958年3月撤销松江专区后并入苏州专区,同年11月松江等县划归上海市。所以,松江面粉厂厂址前身,最初可追溯至专署粮食局所建的粮库和中粮松江公司第一粮库,1953年4月合并后称"南门粮库"。今云间粮仓现存的数十栋粮食仓库,大多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南门粮库仓储的谷物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袁隆平之前我国著名"种田状元"、水稻专家松江陈永康,釆用"一穗传"方法培育的晚粳新品种"老来青"。
陈永康是今车墩镇华阳桥人,迁居南京江苏省农科院之前,家住松江南门外东南约五六里的长岸村汤洪浜。史载,解放初陈永康种植的"老来青"水稻,亩产达716.5公斤,产量要比别人的稻田高出一倍多。所以,松江县用连环示范法全面推广陈永康的水稻丰产经验,并普及至华东地区推向全国。1952年9月30日,载誉农业爱国丰产模范的陈永康,应邀参加毛泽东主席主持的国庆宴会,10月1日荣登天安门观礼台。1955年6月6日至11日,到松江专区视察工作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宋庆龄,在下乡视察陈永康所在的联民农业生产合作社时,走了二里多的泥巴小路,前往住在村头小河边的陈永康家中探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有22个省、世界上有15个国家广泛播种和引种"老来青"。那个时候的南门粮库曾是部分贮存"老来青"种粮的基地之一。跨世纪后,松江大米品牌"老来青"走红,我第一次品尝时,有过"开镰自流芳,煮饭满屋香"的欣喜。回首往事,由南门粮库到1969后的松江米厂,再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松江面粉厂和现在的云间粮仓,好似在读一本书,一本打开是故事、合上是记忆的书,书名先为《南门粮库》,后称《云间粮仓》。
追梦云间粮仓
梦想是人世间最磅礴的力量,能直抵人心,点亮前路。我之所以觉得"云间粮仓"如此亲切,除了"民以食为天"和那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古训外,还因为这里可以眺望,可以散步,既是城乡结合部又富有城市和乡村兼融的温度,尤其是仰望星空又接地气的"云间粮仓"一名,载誉梦想之光和收获喜悦,天上云悠悠,地上金灿灿,是这样撩拨乡愁,那般动人心弦。
在云间粮仓,我想到许多。史载松江土美,当地农民熟悉的青紫泥,别名水稻土。在松江广富林遗址考古发掘中,曾发现有水稻田和谷物遗存。《松江府志》等收录的水稻品种数以百计,六十日稻、香粳、薄稻等优良品种,古为贡米。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松江府赋税定额140万石,达到历史最高峰。以松江年赋税核定额与耕地拥有量之比,为中国诸府之最,故有"苏松赋税甲天下"或言"松江赋税甲天下"之说。正因如此,天下吃皇粮的人难忘松江是丰饶的江南鱼米之乡。
松江古称华亭,别称云间。云间粮仓东大门和北大门前有两条大马路,分别向城区北向、西向延伸,由此思接两条与松江府城和西仓城相关的历史文化路径:一是从松江二中门头云间第一楼、亦即松江府衙谯楼,南行穿越云间路,至东大门近南门铁路的云间粮仓,是一条沉淀松江府城历史文化、直接与古代上海地区行政中心松江府衙门楼相连的中轴线。话说"云间",典出陆机胞弟陆云之口。故事说的是晋灭吴后,在西晋开国功臣、文坛大佬张华府上,取字"士龙"的陆云,与字为"鸣鹤"的洛阳名士荀隐相遇。太常张华以为二人各为南、北名士,彼此交谈"勿作常语"。出于礼节,陆云先举手自报家门:"云间陆士龙",荀隐对曰:"日下荀鸣鹤"。由此有了我国最早见于正史记载的南北名士即兴通名联。松江人称此联为"云间对"。起初,名传仕林的"云间"一说,只是个取"云从龙"之意的雅称而已,但入唐以后,士人好以云间喻华亭,逐渐约定俗成,成为华亭别称。所以,在松金公路10053号的云间粮仓东大门前由南向北眺望,感受古往今来的历史脉息,则有望远一片云,添得千古辉的一番感叹。
二是出云间粮仓北大门,便是松汇路,一路向西行,通达松汇西路。松汇西路古浦塘南端,明代建有西次水仓和仓城。入清后,贮存华亭等四县税粮的仓城增建厫房,一排十间,多达400间,为天下粮仓之一。抚今追昔,古为米粮仓的松江,解放后又续写出国家商品粮基地之一的新篇章。可见,古代西次水仓,当代南门粮库和当下的云间粮仓,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传承。因此由衷感叹,素以水稻为主要农作物、长期为农业大县、农耕文明深植一方水土的松江,流转的是岁月,不变的是情怀。
圆梦云间粮仓
有消息说,云间粮仓将于今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这让我看到在抗疫中逆势飞扬的春风浩荡,夏季升温,喜迎秋光。云间粮仓的金总给我介绍了一些基本情况,并问我看后有什么想法?对接云间粮仓发展构想和文化定位,我想到了"诗、酒、画、茶"四个字,并以为围绕这四个字转,同时激发文创空间活力,就能俊得江山助,挥笔妍江南,底蕴接地气,潮涌浦江迎客来,不亦乐乎。
诗是云间粮仓的情感堆积,又是一个有文化品位园区诗意栖居、雅俗共赏的不懈追求。因为有诗意的城市就是一座好城,有绚烂诗花绽放的粮仓就是一座好仓。云间粮仓及其周边邻近地带,有着滋生诗意的丰厚土壤。清代诗人黄霆的一句"近海浮图三十六,怎如方塔最玲珑",让"五茸景物最清幽,环海东南第一州"的松江,又添灵秀之美。在我看来,作为具有文旅项目属性的云间粮仓,首先应是一个富有诗意情趣、绿化中见文化的花园粮仓。我在视野开阔的园区中边走边想,比醉白池公园还要多22亩土地面积的云间粮仓,必然会在优化总体环境布局上下番功夫,少不了栽种各种景观植物。如果能从松江历代古贤的风物诗、田园诗、山水诗中,精选与园区植物相关的好诗好词好句,成云间"诗林"景观步道,一路不仅见有梅兰竹菊等花草树木景象,且有诗签等形式彰显的诗文呈现,让人得以在园区游线上、转角处,都能欣赏到诗意的美丽与芬芳,则为一道与诗共美的游览风景线。
此外,戴望舒的《雨巷》,一把油伞,一束丁香花,一个像丁香一样的姑娘,一条悠长而湿漉漉的雨巷,写的是情感深处的江南意象。须知,《雨巷》诗缘自一个真实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云间粮仓北向、云间路西侧、现为部队营区的原西司弄施蛰存故居。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年轻诗人戴望舒,为躲避白色恐怖从上海至松江施蛰存家中暂住,随后一厢情愿地爱上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施绛年既是戴望舒梦中的初恋情人,又是《雨巷》诗中的"丁香"原型;他的《雨巷》诗也因此流露出婉转缠绵、飘忽不定的真情实感。在原址已无法恢复西司弄的情况下,于隔路相望、近在咫尺的云间粮仓营造有邻近感的《雨巷》景点,并讲好相关故事,雨巷在哪里,哪里就会有江南深处因缘际会,梦圆一刻。
酒是云间粮仓广交朋友、享受生活的一个文化窗口。目前,具有品牌幅射效应的"啤酒阿姨"项目已入驻园区。张女士告诉我,法国人曾到上海为她拍了部纪录片,片名就叫"啤酒阿姨"。啤酒是国外的,阿姨是上海的,中西合璧,洋溢海派文化,她觉得蛮好,就注册了"啤酒阿姨"这个商标。我问她为什么选择到松江来开办"啤酒阿姨"项目?她说了三个理由:一是上海阿姨喜欢上海之根;二是啤酒原料离不开粮食,看中松江有云间粮仓,又离黄浦江米市渡不远,一江春水向东流,能给"啤酒阿姨"带来好运;三是松江具有交通区位优势,江浙沪客人来松江游玩路路通,很方便。张女士对"啤酒阿姨"品牌信心满满,说落户松江后一定会水涨船高。我问她可有经营诀窍?她说松江是个底蕴丰厚、文化氛围很浓的城市,要学好用好松江优秀传统文化,如云间德文化,礼文化,和文化,美文化,在服务品质上进一步打造"啤酒阿姨"的亲和文明形象,为弘扬海派文化和建设人文松江增光添彩。
画是云间粮仓吸引艺术家身影,擦亮人文松江"书画之城"名片,展示文化品位的美丽呈现。据悉,云间粮仓艺术展示互动区,将联合沪上知名艺术馆,继"八号桥艺术空间1908粮仓”后精心打造的又一上海文化地标。这里将汇聚艺术名家工作室, 并助力上海旅游节和云间艺术季等活动,为原创作品提供艺术交流和展示平台。由此及彼,又看到高达9米左右的一栋栋粮仓外墙,目前正在精心策划中巧加美化,有序形成讲好松江故事的云间涂鸦集散地。我想,云间粮仓的十面涂鸦墙不用很久,就会呈现十里春风吟,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的迷人风光。此外,中国科学院、工程院"两院士联合工作站"和"众创空间",也将从云间粮仓出发,助力长三G60科创走廊,邀天下人来描绘最新最美的《云间万里图》。
云间粮仓的画卷徐徐展开,借用"功夫在诗外"一语而论画外天地,这里还有亲子乐园、全民运动赛场等一幅幅流动画面。据说,园区内计划建体育运动场地,开展蓝球、足球等体育活动,以增强文旅项目的"钢"性活力。这个想法让我有些激动,因为在相对柔性的项目内涵中,我看到阴阳平衡可以期待,并有望为国人增强体质,助力抗疫加分。在浮想联翩、渐入画境的云间粮仓中举目仰望,我看到高24米的八大筒仓䢖筑最为显眼。筒仓造型独特,立体画面感极强,想着它晨披朝霞,晚映月光,彰显云间流动与凝固之美的雄浑意象,觉得此处大有文章可做。据说云间粮仓的策划者,打算在这一区域适时推出富有创意的灯光秀和筒仓放映活动。这个想法让我眼前浮现出一幕幕天光云影和一个偌大的艺术空间。我真想看到注册松江的影视企业常有新片在筒仓上频频上映,看人文松江建设"影视之都"的科创风釆亮出云间粮仓。诚然,也希望看到一些留住昔日云间光影的老片子,在此唤回前尘往事,如取景松江老城,1948年上映后被评为中国电影90年历史上10部经典作品之一的《小城之春》;又如1952年5月北京电影制片厂到松江拍摄的陈永康水稻丰产纪录片等。有些事物越新越好,有些记忆越老越亲,像话说陈永康的纪录片,若能在云间粮仓放映,则能令后人真切感受到以下一幕:活跃在新中国舞台上的新一代松江农民,代水言志,为稻立传,用科学种田的实践与梦想对话未来,从而形成了丰产在云间的时代影响力、传播力,以及人民是土地主人后激发出来的活力和魅力。我希望这里有一座云间稻作文化展示馆,真实反映云间这片沃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丰收景象,并见事见人地生动展示"三农"业绩,让科学种田相续科创农业这幅历史画卷,在云间粮仓美丽邂逅。
茶是云间粮仓得风得水,令人心旷神怡的一道观光风景线。云间粮仓西依通波塘,南傍人民河,是一方犹如两条大河挽臂抱在怀里的风水宝地。白居易《晚起》诗云:"明朝更濯尘缨去,闻道松江水最清。"茶与松江有缘,佘山古来产茶。话说开去,中国一改大茶壶变小茶壶、亦即用手可以把托的"一手壶",这个历史的翻篇人就是明代隐于东佘山的松江陈继儒。陈继儒画出了小壶式样,由时大彬的高徒带回宜兴烧制,这才有了见于明代的"一手壶"。陈继儒不仅是在文学、书画等方面堪称一代大师,而且是一位品茗论茶高人,其在《小窗幽记》中说:"书者喜谈画,定能以画法作书;酒人好论茶,定能以茶法饮酒。"云间粮仓的临河亲水岸线,古朴沧桑,岁月留痕;沿河岸线内侧较为空旷,适宜开发水码头茶文化驿站。游人在此歇歇脚,品品茶,看看景,绝对是一种得风得水、得天地灵气的休闲享受。不过,就云间粮仓现在的风貌来看,虽有大河流淌,但园区内缺少小桥流水的秀丽风光。若是在此能观赏到三径竹间、垂柳小桥、半亩方塘见茶亭或茶廊的风韵景致,品茗则更有耐品的味道。我在华亭唱晚的云间粮仓留下了期待,期待天上人间共此时,圆梦诗酒画茶的一天,早日到来。
来源:人文松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