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大小对话”在豫园社区文化中心精彩开讲。人大代表和小朋友们畅谈少年儿童成长发展,热聊在社区之中儿童究竟最需要哪些服务。

眼下,正在建设“人民城市”的上海以人为核心进行着一系列友好社区探索,儿童友好社区正是其中一项。上海此前定下目标——今年底前至少要建成50家具有示范效应的儿童友好社区示范点。围绕这一目标,上海的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正步入“冲刺阶段”。

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究竟要达成怎样的目标?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会长范斌认为,“以儿童为先”是首要原则。各街镇、社区在探索过程中还要充分与本地文化相融合,让孩子真正在社区中感到更幸福、更安全、更舒适。

步入社会前的“预演”or更多同伴,孩子们最想从友好社区中收获什么?-LMLPHP

为孩子提供步入社会前的“仿真环境”

社区犹如一个微缩版的小社会。在市十五届人大代表戚建豪看来,“通过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可以提前让孩子们适应现实的规则,为日后步入复杂的社会起到提前模拟的作用。”

戚建豪认为,在社区这个小小“试验田”中,我们要更加关注孩子们的感受度,学会以儿童视角出发来看待事物。比如,在社区微更新的时候,设计者大多考虑了成年人的诉求,很少体现孩子们的需求。

步入社会前的“预演”or更多同伴,孩子们最想从友好社区中收获什么?-LMLPHP

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黄浦区人大代表、上海市实验小学校长杨荣同样认为,社区是孩子们步入集体生活前的“预演”。在儿童友好社区中的种种实践、探索都可以让孩子们习得一种“社会参与”能力,帮助他们更坚定、自信。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科研团队历时多年完成了一项“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研究。该课题组发现,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三个核心维度,即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以及社会参与。杨荣说,社会参与能力占据了整体能力的三分之一,足可见其重要性。

设施共用、资源共享,让儿童更开放地参与社区建设

当人们对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目标达成一致,一些更现实的问题又浮现了出来——人、财、物怎么办?

根据此前《关于上海市开展儿童友好社区创建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儿童友好社区创建以街镇为单位,以嵌入式、菜单式、分龄式服务为儿童打造一个环境友好、设施齐全、服务完善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

步入社会前的“预演”or更多同伴,孩子们最想从友好社区中收获什么?-LMLPHP

目标很美好,但落到实操环节,不少街镇却被有限的资源难住了。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想要为儿童挖出一片专属区域并不容易。以首批“试水者”豫园街道为例,1.19平方公里的空间内,人口密布,空间资源更是稀缺。设施共用、资源共享,成了这些资源有限的街镇试点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优先选择。

自去年开始,豫园街道根据儿童友好社区“一中心多站点”的网络布局,在位于傅家街65号的豫园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设立儿童服务中心。同时,以就近为原则,在街道睦邻中心(柳泉弄50号)设立西片区儿童之家。今年底前,即将建成的街道生活服务中心内还将嵌入东片区儿童之家。

步入社会前的“预演”or更多同伴,孩子们最想从友好社区中收获什么?-LMLPHP

不过,这些设施、空间在戚建豪看来依旧“远远不够”。除了新建设施、服务场所之外,如何盘活现有的空间、设施同样重要。他留意到,豫园街道内还建有包括慈善超市在内的一系列服务设施。这些本面向不同人群的服务、设施如果能做到共用、共享,那么资源就可以实现最大化利用。“孩子们也可以以志愿者、小店长的身份参与慈善超市的管理、运用,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社会参与。”戚建豪说。

09-19 1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