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医生援鄂日记》系列选摘2 :一群善良而有担当的人挺身而出-LMLPHP

殷正洲《最可爱的人》

“虽然有时繁忙紧张,有时沮丧和心痛,但是在抗疫前线的我们依然热爱生活”             

2月12日,援鄂第19天             

三女将值班的运气还是不错的,除了零星处理了两例突发事件以外,真的是一夜无殊。上半夜在熟悉新病人情况和复习老病人病历中很快度过。           

 一起值班的周医生是个“雷锋”。在到达武汉的第二天,也就是我们大家忙着学习消毒、隔离知识,准备上岗时,他们医院一起来的一个小伙伴发高热,这位小伙伴到武汉前奋战在发热门诊,所以领队为了大伙的安全,命令她单间隔离。被隔离的她需要有人照顾,周医生主动承担了为小伙伴送饭送菜的职责,幸运的是,三天后小伙伴退热了,所做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也是阴性。             

周医生来自二级医院,她说今天是她在武汉的重症病房里第一次单独值夜班,心跳比任何时候都快,忐忑、紧张,五味杂陈。她紧张夜间发生了事情该如何处理,我和另外一位医生一起安慰她,三人一起,同舟共济,互相帮助嘛。下半夜,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一下,夜间刺骨的冷在棉大衣、取暖器的保护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一夜平安!             

8点交完班后,来自上海九院呼吸科的熊主任给大家上课,题目是《病毒性肺炎所致呼吸衰竭的诊疗思路》。熊主任已经总结好前段时间病人诊治的经验,结合了在武汉其他重症病房一线工作的各位大佬的诊治经验、武汉各医院ICU专家之前一个月救治危重病人的经验、2003年SARS救治的经验,为我们上海医疗队制定了一整套新冠肺炎危重病人救治的模式,包括无创呼吸机肺炎设置的参数、气管插管合理时间,激素使用合适时机,激素的剂量和疗程,哪些类型的病人使用鼻罩、如何脱机,等等。他的“上海方案”考虑得一应俱全,感觉夜班后的自己补充到满满的精神食粮,一扫值夜的疲倦。             

讲课结束,郑队强调我们的病人应该有标准化的治疗。在标准化的基础上,要精准治疗,需要进一步调整呼吸机参数,关注机械通气的并发症和全身脏器功能的变化。另外再三关照大家一定要注意人文关怀,强调医生除了关心病人的身体疾病外,更要关注患者心理的变化。             

今天群里发了一篇患者的日记,详细阐述了患者进入隔离病房后的经历和心路历程,患者写道:“作为武汉人,这一回的疫情是可怕的,但是,同时感受到了五湖四海是一家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2月13日,援鄂第20天             

昨天空出来的两个床位很快有了新的病人。其中一位病人住进来后因病情危重直接进行了气管插管。周教授在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插管,但病人出现了严重的酸中毒和呼吸衰竭,这让夜班刘组长一夜未眠,他一整晚都在调整呼吸机参数。             

为了挽救这位病人的生命,今天医护人员要对他进行俯卧位通气。病人体重大约200斤,穿着厚实防护服的我们感觉力不从心,整整五名医护人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小心翼翼地完成病人的翻身。周教授又调整了他的呼吸机参数,希望他能够挺过这关。                   

今早的酒店门口惊现一束不知名的野花野草。听说是一位陆军女队员从外面摘来的,因为不能带进酒店,她就向酒店申请了一个花瓶,插在花瓶里,放在酒店门口,希望大家每天看着生机盎然的野花野草,能够心情愉快。             

下午的酒店大堂,一位陆军女队员在钢琴前弹起了《致爱丽丝》。虽然没有多少观众和听众,但是明朗欢乐的旋律让人感受到了爱和远方。是啊,虽然有时繁忙紧张,有时沮丧和心痛,但是在抗疫前线的我们依然热爱生活。             

2月14日,援鄂第21天             

我们重症病房的第一例患者今天出院了。之前我们的病人好转后都是转到轻症病房,统计出院人数时不算在我们病区。驰援武汉20多天来,我们第一次感受到患者出院的喜悦:当看到病人竖起大拇指,欣喜若狂的我们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我们重症病房有一对夫妻,15床和6床,同时感染了新冠肺炎,住进了隔离病房。15床的妻子病情比较重,需要无创通气;6床的丈夫症状相对轻,吸氧就可以了。胆小的15床时刻都需要人作陪,夜间由护士作陪,连上厕所也叫护士站在门外,白天则是6床患者多次过去相陪。今天是情人节,两人坐在一起,虽然没有鲜花,但是一人手捧一个苹果,无比虔诚地请我们的护士帮他们拍了一张合影。我想,等他们出院了,他们会永远记得今天这个特殊的情人节。             

回到酒店,我们的队长助理张明明老师在群里发文:“我们是一群善良而有担当的人,我们的默默付出并不喧嚣,但就是那么有温度。疫情虽然暂时阻隔了我们的脚步,但心与心的距离不会改变。在这个特殊的情人节,相信爱的力量。”队里为每一位队员准备了情人节礼物——一份费列罗巧克力和一份润肤乳,感谢每一位默默的付出。             

2月15日,援鄂第22天             

昨晚,武汉整整下了一夜的雨。我住的楼层高,听着外面咆哮的风声和大雨击打在窗台上的声音,几乎一夜未眠。楼下吃早饭时,碰到郑队,他同样因为大风大雨和窗框发出的声音而彻夜未眠。在这样风雨交加的夜里,有多少武汉人(我们自诩是新武汉人)无法或者未能入睡啊?!             

护士的工作通常是四小时轮一班。夜间12点和凌晨4点上班的护士由专门的司机师傅接送。这位司机师傅是自愿加班的,夜间就睡在车上,为上下班的医护人员提供服务。今天武汉大降温,他依然在车上坚守。全队都由衷地感恩司机师傅的付出和心意。             

酒店门口放着很多黄色的长柄雨伞,这是爱心企业捐给我们医疗队的。之前一直用不上,今天终于派上了大用处。雨伞是公用的,要用就自己拿,不用登记,回来后放回原处。除了我们上海医疗队使用以外,其他医疗队也能用。非常时期,大家都很自觉,尽量不给酒店增添麻烦。我们撑着雨伞到医院,在楼梯口,一排整齐划一的“雨伞墙”成为重症病房一道特殊的风景。             

“明后天,我们组可能还有病人出院。重症病房的春天已经来临”            

 2月16日,援鄂第23天             

昨天跟夜班交班时,我对接班医生说,我们组的其他病人都还平稳,但5床的情况不太好,下午的检查指标都不太乐观,明天查房时最好请示一下周教授是否调整一下用药。刚换好衣服走到楼下,就听说5床的心跳骤停。怎么可能?之前氧饱和度和心率都是好的,我怎么也不能相信!             

昨晚8点多,我们医生群里发了一条消息:5床家属同意尸体解剖,已签字。怎么回事?5床真的过世了?赶紧询问值班医生,又是一个心跳骤停的病例。             

目前对于新冠病毒引起的人体生理病理改变,我们更多的是根据临床症状去推断,却没有病理学的依据。如果5床家属真的同意遗体解剖,这应该是全国第一例,这个决定对于我们后续认知新冠肺炎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但是我们需要国家法律的许可,需要伦理学的支持,需要家属的同意。            

 5床是位老先生,印象中,他一直比较烦躁,昨天开始嗜睡,他的家属也是普通人,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在崇尚入土为安的中国人眼里,5床的家属做出了让人感动的决定,或许,他的决定,会有利于我们寻找新冠肺炎的致病性和致死性,为未来挽救更多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提供依据。这个消息很突然,群里的每一个人都对老先生及其家属肃然起敬。            

 今天下午,我们又得知24床家属也同意进行遗体解剖。             

已经难以用语言表达我们此刻的感谢。全武汉人民甚至全国人民应该感谢5床和24床的病人和他们家属的决定,感谢这些饱受创伤的武汉人,感谢他们还来不及悲伤却在背后无私奉献。有这样的人民,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2月17日,援鄂第24天           

  一早起床听说我们仁济医院已组织了150余人的医疗队,包括60名医生,90名护士,很快就要赶来武汉。武汉的病人不是在减少吗?为什么还要过来?呼吸科还会派谁来?仁济其他科室的兄弟姐妹们谁会来武汉?一个个问题浮现在我脑海中。但不一会儿,这些谜团就被一一解开。             

中央指导组副组长陈一新在新闻里说:“目前还有一批危重和重症病人,并且数量还在增加;要建设一大批方舱医院,确定一批集中隔离点。”这或许意味着需要增加更多的医护人员。如此看来,武汉保卫战已经开始总攻了。因此,上海又向武汉增援医护人员。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这是共饮长江水的交情。此次上海再次派遣医务人员来武汉,留在上海的同事们将面临更大的诊疗任务,他们的压力也不小。武汉保卫战和上海保卫战都要打好!           

  至于谁来武汉——我的手机微信不停地有消息过来,有同事自愿出征,询问注意事项的;有帮科室同事询问应该带点什么物资的;也有护士长为下面出征的护士询问的……作为一个比较有经验的援鄂医生,我把需要带的物资列了个表格,一一发给有需要的同事。从他们的言语里,我听到的都是满满的勇气和担当。             

我们医院B超室的吴同学也报名了。她有点紧张,有点害怕,但还是义无反顾地报名了。她问了我需要带的东西后,匆匆赶回去收拾行李,可是数个小时后,她很遗憾地告诉我,因为她的心脏功能不太好,心肌缺血,所以领导考虑再三,没批准她的申请,换其他人出征。心内科的金主任,他说他之前没有报名,但这次报名的同事家中有事不能参加,他就主动请缨了。他还有四个导管没做完,要今天全部做完,明天才能出发。我们呼吸科又派了四位同事,科主任蒋捍东也参加并亲自带队。这四人中三位是共产党员。             

我们的同事都是战士,在祖国需要时,都能挺身而出,为的只是自己作为医者的初心和使命。             

2月21日,援鄂第28天             

换好工作服,刚到医生办公室就看见周教授前面放了一个大大的塑料袋。等大家差不多都到了,周教授把塑料袋打开,里面是几套防护服和游泳眼镜。周教授激动地说,这是一名上海小学生寄给他的物资。小学生和他的爸爸妈妈买了八套防护服全部捐出,希望大家平平安安。不知道这位小朋友和他的家人经历了怎样的周折,才能在防护物资统一管理的现在收集到这么多防护服。从小朋友稚嫩的笔迹中,我们看到了人民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看到了祖国的未来。护士长说,她们也收到了一位上海阿姨寄来的物资。微信朋友圈说,上海人民把我们“借”给了武汉!一批批物资的到来表达了他们的关爱,他们期盼着我们早日平安回归。大家都很感动!             

接下来是交班时间,交完班,郑队再次重申安全问题,并让我们认真地读一遍瑞金医院的防护服穿戴和脱卸口诀,让每位队员牢记四个“务必”:务必高度警惕、务必严格管理、务必规范流程、务必戒骄戒躁!是啊,我们援鄂已有28天,现在正是容易疲劳和松懈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振奋精神,认真严谨地做好防护工作和各项工作。            

 今天我跟着周教授进隔离病房查房。查完房,护士们已准备好全套气管插管的装置。病人充分镇静后,周教授做了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他熟练的程度让我钦佩。今天在边上做助手,观摩了一遍实际操作后,我心里稳多了。俗话说“技多不压身”,我今天又学会了新技能。周教授做好气管插管,调好呼吸机模式和参数,观察了一会儿病人的生命体征后才离开。有周教授坐镇把关,我更放心了。             

我们组今天有一位病人出院。他症状好转,核酸检测结果也是连续阴性,肺部CT检查也好转了。按照目前的流程,病人出院后还需要居家隔离两周。可是,病人表达了他家住房紧张的困难,担心影响到其他家人。我们把这个情况汇报给了医院医务处,通过协调,病人今天出院的时候,他所在的社区会派车把他接到附近酒店隔离观察两周。我告知他出院后的两周、四周随访计划。明后天,我们组可能还有病人出院。重症病房的春天已经来临。             

“平时简单的操作,没想到在隔离病房这么难,心里有点后悔没有找帮手”             

2月22日,援鄂第29天             

今天,我们小组最年轻的病人出院了。他才20出头,大约10天前从其他楼层转来的。他因为新冠肺炎住院,但是白细胞将近4万,同时合并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当时病情非常危重,所以被转到了我们楼层。            

 我们小组在周教授的带领下,经过仔细讨论,制定了周密的治疗方案,不仅解除了患者泌尿道的梗阻,逆转了肾功能,而且每天监测血糖,通过调整胰岛素的用量控制好血糖。我们为他选择了合适的抗生素和抗病毒药,他的肺部情况也一天天好转了。             

小伙子渐渐和我们医护人员成了朋友,从躺床上跷着二郎腿的“大少爷”变成了主动帮忙干活的好青年(尽管我们希望他安心休养,但是他坚持要帮忙),他一边干活一边还说他这是在运动。今天他要出院了,护士们想与他拍张合影,他害羞地说自己不好看,坚决不肯露脸,只肯露个劳动的背影。             

今天从大群里得知,昨天晚上在我们三楼上班的一名护士身体不舒服,三位医生帮助她,一位背着她做检查,一位来回奔走为她找药,一位夜间守护着她,外围护士上12个小时班本来已经很辛苦了,可还是一个人扛下了两人份的活,护士长放弃休息,一早赶过去接班。今天那位护士的身体好多了,她在大群里感谢大家,她说:“虽然远在他乡,但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是啊,我们医疗队的团队精神已经形成,我们在这里守望相助!            

 2月23日,援鄂第30天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来武汉满一个月了。在武汉,我们从刺骨的冬天进入温暖的春天。我们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从陌生到熟悉,已经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今天一早,大群里放了一段视频,视频内容是,今天零点到4点上班的内围护士,在换好衣服进隔离病房前,6个姑娘围站在一起,中间一位姑娘端坐着,大家一起唱着生日快乐歌。这是一个来自隔离病房的生日祝福,大家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看不出谁是谁,但从歌声里能听到大家的满满祝福和团队的爱心。看样子今天又是谁的生日了,是谁这么幸运,在我们到达武汉的“满月”过生日?             

中午队长助理张明明老师在大群里留言,今晚7点将在酒店楼下的武汉餐厅为来自奉贤区中心医院的一位姑娘过生日,也隆重庆祝我们到武汉“满月”,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奋斗。可惜今天我们三女将值夜班,无缘看到这场特殊的“满月酒”兼“生日会”了。             

后勤总管、来自新华医院的刘老师在群里呼唤,明天二月初二“龙抬头”,有志愿者理发师“Tony老师”来为大家服务,我们的“Tony老师”看样子任务艰巨啊。             

说起刘老师,我们昵称他“刘老板”。刘老板是我们的“大内总管”,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是我们这支队伍因为出发仓促,称得上是“兵马先行,粮草后动”。所以,对志愿者小分队来说,刘老板干的活是又苦又累,而且压力也大。我们医护人员在病房里作战,刘老板在后方为我们“保驾护航”,管我们吃饱穿暖还小有富余。分发物资,大家来不及领的,刘老板会带着志愿者小分队把东西放到每一个房间门口;队员有防护物资或生活物资捐赠途径,找的也是刘老板。我曾看他两个手机左右开弓不停地接着电话,也曾看他凌晨4点出发去武昌火车站领取物资,还曾看他晚上10∶30推着车把防护物资送到医院,更多的是他在酒店门口管理和分发物资时那忙碌的身影,感觉他的活最难干,也最累。可是,刘老板苦中作乐,把去火车站搬运行李看作放风,并在车上拍几张照片让我们这些天天两点一线的人们见识一下武汉的风景。没办法,一个月的武汉生活,只见识了金银潭医院周边一个角落的风景,只能看刘老板的照片“望梅止渴”。            

 昨天,我们仁济医疗队在雷神山医院开工了,开始正式收治患者。在刚到达武汉的两天里,他们除了参加穿脱防护服和消毒隔离的培训外,更多的似乎是在参与雷神山医院的病区建设,颇有白手起家的感觉,还需要规划布局,运送物资。同事在朋友群发图,笑称:“欲做白衣战士,先做白领民工。”听说他们普通病房昨天下午3∶30已经收病人了,今晚ICU也即将迎接第一批病人,你们辛苦了。             

今天夜班。夕阳西下,映照在落日余晖下的金银潭医院很美。经历这一次磨难,全中国应该都知道它了吧。             

2月27日,援鄂第34天             

我们组有位病人,又一次气胸了,昨天做的CT提示右肺被压缩了30%,右下肺还有肺大泡。鉴于他的这种基础肺部情况,周教授和大家商量,气体靠病人自己吸收估计很难,我们要帮他一把,给他放根细的胸引管,让气体从胸腔内排出,减少对肺的压迫。周教授和刘组长都提出要跟我一起进去,帮我忙。我婉拒了,多一个人多一份风险,再说这个操作相对简单,我可以让里面的护士帮我一把。            

又是一套穿防护服的操作,我们的院感老师依旧在旁边监督和帮忙,等全套防护措施做完,我已经冒汗了,在防护服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特别标清楚“医生”二字(否则病人不知道我是医生啊)。             

带好操作需要的东西,我推开了隔离病房的门。先跟气胸病人的床位护士打好招呼,让她帮我把消毒用品、麻药和注射器等都准备好,然后跟病人做了一番解释,并且解释了气胸的原因和为啥要放胸管,最后告诫他,这些都跟他平时抽烟有关系,叮嘱他以后再也不能抽烟了。看着病人听话的眼神,我知道我的这些话他都听进去了,以后估计会告别香烟了吧。看,我在隔离病房也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戒烟宣教。可是,讲这些话时我都在喘,在隔离病房讲话是很费力气的,那种气喘的程度,我在脑海里翻了一下教科书,应该跟中度哮喘发作时差不多吧。             

先查房,跟准备今天出院的病人做好出院后的宣教,跟准备输注血浆又一直没能排上队的病人做好安慰,跟好转了迫切想出院的病人做好解释……从没觉得讲话有这么累。            

我们组全部病人查完,回到第一个病房,我停了一会,平复了一下气息,接下来还有一场硬仗要打。           

 护士准备工作都做完了。我们帮助病人把姿势摆好,然后开始操作。平时简单的操作,没想到在隔离病房这么难,心里有点后悔没有找帮手。找好穿刺点,戴好手套、常规消毒、铺巾……流程熟得不能再熟,可是做起来的感受却不一样。护目镜尽管事先涂了防雾的液体,但还是起雾了(可能因为我的热量太足了),视野模糊,还有戴着三层手套的手,手指敏感性和灵活度都打了很大的折扣,还得防止针刺伤,一切操作就像慢动作一样进行着。一边操作,一边还得安慰病人:“你看,我这就跟皇帝的新装一样,你看我一针筒一针筒地往外抽,可是你却啥也看不到。其实,我抽的是气体,你胸腔里的气体。”(我心里还藏了一句话,姐抽的不是气体,是病毒。)干完活,给病人固定好,叮嘱好注意事项,我全身已经像是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了。             

一出病房,走廊里的护士妹妹对着我全身猛喷消毒药水。我拖着脚步慢慢走,离开隔离病房时又要经历一套脱防护服的流程,这次,我脱得特别慢,每一个细节都注意到了。回到办公室,手消毒,擦洗自己的眼镜,用消毒巾把脸也擦一遍,开好取暖器,贴上暖宝宝,我需要把身上焐干,还得继续坚持到晚上6点下班。这个特殊时期,千万不能感冒了。             

赶紧和小伙伴打招呼:“离我远点。”因为我是一个有“臭味”的人。

摘编整理:陆纾文

05-10 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