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将试点第二批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让老人过得更从容-LMLPHP

老年人占比超35%的上海已步入深度老龄化时代,认知障碍老人数量也随之攀升。据不完全统计,上海患有认知障碍的老年人近30万人,约占60岁以上老人数量的7%。这个被誉为老龄化社会金字塔尖的挑战,不仅仅是单纯的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牵连甚广的社会问题。

今天是第二十七个“世界阿尔茨海默日”,上海的“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恰好满一年。首批参与试点的28个街镇,其中27个取得阶段性成果。市民政局今天宣布启动第二批试点,并预计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全市街镇全覆盖。

从“病症”到“障碍”,病耻感在渐渐消失

有人将患上认知障碍比作“记忆被偷走”。这是个漫长不可逆的快速衰老过程。从记忆凋零开始,注意力逐步下降,语言和思维能力慢慢减退,直至自理能力丧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认知障碍老人都被“藏”得很好。家人将他们的活动范围限定在家门之内,直至患者情绪和行为不再受控,出现伤人或自伤现象,才会将其送至专业机构。

这些现象源于深植在患者及其家属心中的病耻感。随着友好社区建设步速加快,事情开始慢慢产生变化。“一开始我们都习惯叫‘老年痴呆’,后来有了‘认知症’的说法,到现在我们形成了一个更通行的说法,也就是‘认知障碍’。”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陈跃斌说,人们将代表着疾病的“症”字拿掉,正是病耻感渐渐消失的有力证明。

病耻感消失后,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隐藏在社区中的大量“鸵鸟家庭”浮出水面。最新数据显示,首批27个试点街镇共完成认知障碍风险测评58084人,平均每街镇2151人,超额完成目标。其中,长宁区江苏路街道累计完成1.07万例筛查,覆盖辖区内80%以上的老人。

在更多老人及其家属愿意进行筛查的同时,社区对认知障碍患者的发现渠道也更多元。一款认知障碍一体化筛查机不久前刚刚面世。通过与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专业量表结合,该机器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进行初筛。此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定期体检、居委会主动探访等方式也均能帮助找到目标人群。

上海将试点第二批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让老人过得更从容-LMLPHP

非药物干预,让老人们“笨得慢一点”

大范围筛查、发现是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的第一步。在后续的一系列全链条支持服务中,还有重要一环——针对早期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训练、非药物干预。这正是为了让认知障碍老人们“笨得慢一点”,从而起到延缓病程的作用。

静安区平型关路669弄18号,大宁路街道第三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所在地。去年底,这幢原木色三层小楼正式启用,内嵌其中的“记忆家”也同步向老人们开放。走上楼梯,一阵欢快的音乐传来。在一间名为“布恩音乐干预活动”的房间内,老人们正把玩着一种新奇的弦乐器。“这种乐器叫布恩,其实是组合型乐器,包括吉他、鼓等,老人们可以用来随意搭配、组合。”项目承接方上海尽美长者服务中心总干事费超告诉记者,在所有非药物干预手段中,老人们对音乐疗法最敏感、效果也更好。他们希望通过音乐疗法保留住老人们残存的大脑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根据市民政局相关要求,各街镇要依托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设施建立“社区老年认知障碍支持中心”。截至目前,认知障碍支持中心专项场地面积总计已超过8347平方米。其中,13个街镇配备了独立的认知障碍社区支持中心。

上海将试点第二批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让老人过得更从容-LMLPHP

家庭增能支持,照料人获得“心灵喘息”

在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过程中,还有一项实践十分有意义——“家庭支持服务”。人们将认知障碍照料比作是“漫漫无尽头的荒漠”。这是因为,每一位认知障碍老人的背后,都牵连着一个负担极大的家庭。

随着病程发展,一些老人会出现走失风险,需要全天24小时照料;也有部分老人会情绪无法自控,开始无理取闹、不配合洗澡等。家属们一边要承担着巨大的精神、经济压力,另一边却无法购买到“适配”的专业服务。为此,沪上各个专业社会组织在社区落地家属支持中心,建立家属俱乐部社群、开展家庭照料者培训和“记忆咖啡”等心灵喘息活动,逐步建立起一套丰富全面的家庭服务体系。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对试点街镇和社会组织进一步深化培训;逐步完善风险评估体系,精准掌握上海认知障碍人群数据及社区状况。同时,在现有建设指引的基础上,稳步建立老年认知障碍全流程、全方位服务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标准”。

09-21 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