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掉“滤镜”,民航从业者群像如何在职场小说中令人信服-LMLPHP

【编者的话】职场叙事如何摆脱悬浮感、不够专业等瓶颈?民航作家詹东新的长篇新作《晨昏线》作出新的尝试。继《马上起飞》《飞往中国》后,长期在民航业工作的詹东新第三部航空题材小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讲述了机长40多年的经历和命运。

业内评价,作者在航空界几十年的浸润,成为小说的底座,从行业的宽度和厚度,雕刻了一批航空人的群像。“穿帅气制服、工作在万米高空、穿梭在世界各地、周游各地美景……这也许是很多人印象中航空公司空勤人员的工作生活状态。其实,厚厚‘滤镜’之下,看出去的是失真的。民航人的日常,较之不少影视剧里描绘的玫瑰色,少了光鲜亮丽,取而代之的是严谨、坚守甚至繁琐。”詹东新说,正因与航空业长期的接触,他将“现实、专业、阳光”作为创作基准,力求回归现实、回归本真,锚定航空一线人物,打捞出基层真正的故事。

撤掉“滤镜”,民航从业者群像如何在职场小说中令人信服-LMLPHP

詹东新的创作这几年可谓进入喷发期,《马上起飞》《飞往中国》之后,今年又推出30余万字新作《晨昏线》。和前几部作品相仿,它描绘的照旧是在蓝天翱翔的航空人不为外人所知的职业生活和贯穿其间的喜怒哀乐。小说的标题“晨昏线”便是对航空人生存状态的生动写照:和定居栖息于一地的常人不同,他们横跨穿越多个时区,固定的白天黑夜概念对于他们已全然不适用。

正如书中人物所言,他们会在机舱的液晶屏上看到椭圆形的地球图像,它永远是白昼与黑夜对开平分,而在亮与暗的中间,有一条将两者分隔而开的模糊的分界线,那便是晨昏线。对于诸多航空人而言,白昼与黑夜并不是截然相反、互不相容,而是毗邻而居,随时可以转换,关键取决于看的角度。这是航空人独特的生存视野,在某种程度上也潜移默化地哺育了他们的性情气质。

和前几部作品一样,《晨昏线》将航空业错综复杂的工作图景和复杂流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许多场景涉及到大量航空知识,非业内人不能知悉其奥秘。全书主人公安建军是一位技能超群的机长,读过詹东新以前作品的读者会情不自禁想起《飞往中国》的机长秦风云,两者在气质性情上一脉相承。但细读全书,不难发现,作者对于安建军的描绘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超越了秦风云。

在《飞往中国》中,秦风云个人情感生活的一波三折是一大看点,作者最后为他安排了完满的结局,他与日籍女乘务长菊池喜结秦晋之好。从叙述时间轴上,它展现的是秦风云从青年到壮年时期的经历,他的成长历程与中国民航空的发展恰好同步。而《晨昏线》则将叙述轴线大大扩展延伸,从安建军15岁入航校写起,一直到他年届退休之年,总共40余年。它写的是这位机长成长成熟的历程,同时也清晰展示了中国民航业从上世纪70世纪到本世纪10年代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曲折崎岖的发展历程。

而这四十余年也与改革开放相叠合,是中国社会发生深刻蜕变的时期,而民航业的发展变化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建军的故事不仅仅是他作为机长的故事,而是整个中国民航人的故事,也是极为生动的中国故事。

在《晨昏线》这部新作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作者塑造了安建军这一立体化的人物形象。这不仅表现在作者展示了他大半生的生活经历,而且和前几部作品相比,这一人物形象不再像秦风云那么单纯,而是细腻传神地展示了其性格中较为复杂的一面,触摸到人性深处的褶皱与阴影——这主要体现在他与简艾的婚外情之中。

安建军与从事空乘服务的叶夜的婚配在外人眼里无疑是天作之合但再好的婚姻到最后难免变得平淡无味。这时,个性奇特的简艾闯入了安建军平静的生活,她比他小二十多岁,但狂热地追求他,一次外出偶然的机缘成全了两人,他们长年私下里交往。最后,叶夜发现了丈夫的隐情,两人离婚,安建军随艾简去了南半球的澳洲。但多日的情侣一旦天天厮守一处,便真相毕露。最后安建军无法忍受在异国他乡的漂泊生活,毅然斩断情缘,返回上海,叶夜也宽容大度地重新接纳了这个迷途回返的浪子。

这样的情节安排让全书前半部涂抹的安建军的形象发生大幅度的陡转。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技压众人的英难,作为航空人他在事业上有过令人羡慕的辉煌,但在个人私生活上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尽管最后他又回到叶夜和女儿身边,但明里人看得出这其间的裂痕不是那么轻易能弥合的,他的晚年生活并不会太过顺达幸福。

读完全书,人们不禁扼腕叹息,为他晚节不保而深深地叹息。在读者的眼里,他最终定格为一个不完美的英雄。但扪心自问,有多少人的人生是完美无缺的呢?宋代文豪苏东坡曾对人生发出如下的感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晨昏线》中的安建军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也是人生的常态。

图片:《中国机长》剧照、出版方书影

09-21 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