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影视与消费强IP的共舞空间,上海还能做什么-LMLPHP

编者按:今天的“上海取景”在影视基地、浦江岸线、梧桐林荫道之外又多了许多选项。过去几年,智慧湾、创智天地、徐汇滨江、HQ天会(原凌空SOHO)、半岛1919、老场坊1933、上海国际时尚中心、静安·新业坊等新空间,被数十部影视作品青睐,成为观众“再发现”上海的渠道之一。

9月21日,一则通知在影视圈热转: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向全市各影视拍摄基地及取景地征集微视频。

通知提到此举目的,是为了形成产业聚集效益,让更多的热播内容带火一件商品、一间茶馆、一幢楼、一条街、一片景点、一座城市。一言蔽之,上海有意识要从影视作品的小切口撬动更大的消费市场。

为什么影视产业能充当这根“杠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楼嘉军把影视作品比作一个个消费“接入口”,“所谓‘一业旺百业兴’,影视产业是以文化为核心、相关联产业共同支撑的复合型产业,可通过接驳不同的产业实现综合效益的倍增”。

为什么上海能做这样的“加法”?数据显示,成立近六年来,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共协调了674个影视剧组在沪取景。即便2020年在行业受疫情冲击的背景下,亦有21部电视剧、五部电影确认或已在沪拍摄。“拍上海”的相册日渐增厚,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影视产业链的“接入口”与日俱增。上海社会主义学院研究员张兆安由此判断:“上海的产业资源禀赋优越、要素市场齐全,在文商旅联动、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具备要素与机制的双重沃土。”

基于这些认知,上海此番借微视频来采撷更多取景地的故事,深意在于——放大影视与消费两大强IP的共舞空间,尤其注重打通创意经济、体验经济、虚拟经济等新兴领域和影视产业间的融合。

由“懂的人”开启更丰饶的“影视+消费”地图

静安别墅,上海旧式里弄的一张名片。弄堂向北,可投身繁华的南京西路商圈,往南则会与海派丰盛里撞个满怀。而在店主傅小姐看来,静安别墅如今还有另一张“招牌”——电影名场面。

四年前,小傅相中里弄对面威海路的沿街商铺,自己创业做买手,为都市丽人寻觅通勤服。顾客有了积累,2019年,她盘下静安别墅内一小间店作为分号,“原想留一片闹中取静的天地跟闺蜜喝喝茶,没想到许多喜欢‘冬冬’的小姐姐来打卡,路过时成了店里的新朋友”。她口中的“冬冬”是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里的小男孩,去年国庆档,大银幕上中国女排夺冠,少年冬冬一哭成名。后来静安别墅里的小店主们发现,常有客远道而来,专为倚着红色砖墙合影一张,“那里,是冬冬手扶电视机天线的地方吧”。被电影的取景框打开了“可消费”场景,小傅于是萌发畅想,若能把商圈、电影场景、丰盛里改造后的跨界潮牌和音乐Live House融入静安别墅的“背景故事”,人气一定更旺。

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正在做的,或能满足小店主的期待。上海市广播影视制作业行业协会驻会副会长于志庆透露,此次取景地微视频的征集重点即在乎“让‘懂的人’讲故事,尤其讲周边人文环境的故事”。这不仅是为影视作品提供更为契合的物理空间,更让受众愿意为了空间蕴藏的历史、意义、意象而买单。

可以想见,入选的微视频上传至专门抖音账号后,一本“不下线”的《上海影视拍摄指南》即将成为上海提升影视企业营商环境的又一次系统升级。如此一来,镜头下的上海不再是单纯背景板,而是能参与叙事,能连同那些让人心头一颤的剧情常驻人心,也才能够触发人们想实地走一遭、体验一回、消费一把的冲动。

张兆安持相似观点:“上海是有着深厚历史文脉的国际化都市,也是拥有红色血脉的光荣之城,这些城市强基因都能与影视内容对接,关键需要融合,而非强植入。”此前,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成功示范了爆款演出对红色景点的激荡效应;电视剧《最美的乡村》缔造了脱贫攻坚题材为乡村旅游、非遗产品“当向导”的佳话。“拍上海”的作品为这座红色之城、人文之城引流,亦需要一批懂上海、爱上海的人将城市深处的魅力和盘托出。

让“不设限的产业”共同实现综合效益的倍增

这些年,《我的前半生》里贺涵偏爱的“深夜食堂”火了;唐晶的家、王漫妮向往的栖身之所、房似锦的上班途经地都指向了苏州河畔的河滨大楼,许多人以此为原点,远望陆家嘴、步入外滩源,呼吸上海的时尚与经典;而《谁说我结不了婚》与《幸福,触手可及》同时带热的卡丁车场,已在年轻人的国庆假期行程单上拥有一席之地。

景点留念、美食同款、时尚潮玩……看起来,上海取景为文商旅提供的“可消费”场景渗透到了城市生活的每一处。不过,楼嘉军提出更开阔的思路——“影视+”之外,不妨放大“+影视”,即让消费市场主动对接热门影视;附加的除了传统消费市场外,更应注重与体验经济、创意经济、虚拟经济以及5G等高新技术赋能的产业相融合。

学者注意到,除了经典IP,许多原创影视作品的市场效应很难预设。“+影视”则不同,那是消费市场的顺势而为。“各种产业都可以主动拥抱、对接影视作品伸出的‘接入口’。”他以《卡萨布兰卡》为例,那间后来成为游人刷情怀的爱情胜地,其实是电影爱好者在重看无数次影片后,把“我刚好走进你的那间”咖啡馆实地复制了出来。“那是体验经济在几十年前的样貌。而今,手握大把热门IP的上海影视产业,以及拥有更多高科技、新经济的上海消费市场,其实需要一场多维度的奔赴。让不设限的产业在更深层次互动中打开想象空间,实现综合效益的倍增。”

可以试想这样的场景:某都市剧晋升新爆款后,剧中人驾车赴约的爱情名场面被车企幻化成VR场景体验;剧中借新一代航拍仪表白的一幕被5G运营商带入到万物互联的魔法空间……消费体验似乎无有尽头。

“对消费市场的畅想其实也在倒逼影视内容的生产者。”上海大学温哥华电影学院院长蒋为民提醒,所有影视作品为消费引流的前提,是受众心甘情愿为“IP体验”买单,“正本清源地看,需要作品本身过硬”。她说:“现在的‘007’系列电影常会向世人展示最新款跑车,电影为汽车引流,前提是先有一个‘007’强IP。《罗马假日》几十年来都是全球消费者的旅游宝典,因为它首先有了让人念念不忘的共鸣。”好的作品在先,内容本身散发的市场影响力才能绵绵不绝。

09-22 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