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驻华记者抱团声称遭“中方威胁”,澳方“受害者形象工程”意图为何?-LMLPHP

从被发动“贸易战”,到所谓受到“胁迫”,声称不拿价值观妥协;澳大利亚在塑造“受害者”形象的歧途上屡屡上演跳梁戏码——最近一段时日,多名前澳大利亚驻华记者称“受到中方威胁”,极力渲染“逃离”中国的经过。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前驻中国站站长马休·卡尼21日在ABC网站发文称,自己在担任驻华记者期间曾因ABC对华负面报道而受到中国政府的调查,中方对他的“恐吓”持续三个月,直到他和家人于2018年12月“被迫离开中国”。

据《环球时报》援引卡尼自述,2018年8月,一名不愿具名的中国男子给他打电话称,ABC的报道违反中国的法律法规,散布谣言和非法有害的信息,危及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尊严。由于他当时迟迟没有收到有关续签居留申请的回应,并被中国外交部约谈,卡尼认为,这是中方在逼迫外国记者自我审查。他说,自己的续签申请后来获得批准,但只延长两个月。在和妻子办理护照盖章手续时,他被告知需立即向公安机构报到,自己和女儿还被指违反了中国签证规定。最后,卡尼决定听取美籍律师的劝告,带着家人离开中国。

卡尼称这是他首次公开这段经历,“此前我不愿说是因为我不想损害ABC在中国的运营,不愿将(未离开)的员工置于风险之中,或威胁到接任站长通过记者签的几率。”如今随着ABC另一名驻华记者比尔·博图斯和《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驻华记者麦克·史密斯的“逃离”,“一切都变了。”

接着,卡尼如是作出臆断,这段两年前的经历表明,对驻华记者的举动远不止近期中方的“反制”意图,而是“每一名驻华外国记者都受到监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此前回应针对博图斯与史密斯的调查时表示,此举属正常执法行为。与此同时,卡尼在文中极力渲染紧张的氛围,多次使用“紧张”、“恐吓”、“羞辱”、“威胁”等字眼,臆测“中国通过追责家庭成员作为惩罚报复手段”等。

卡尼单方面的说法还未得到中国官方的证实和回应,但细品其表述已然漏洞百出。从用词来看,自述中一直营造的“被胁迫”气氛完全源于卡尼主观的个体感受,比如他描述调查人员语气“傲慢”,讲英语“缓慢而刺耳”等,这种感受生于赖以为常的优越感在遭遇中方依法询问的不知所措,事后回忆,笔下的“羞辱感”被不断放大;然而细来想之,这如何同澳方安全部门今年对中方4名记者进行突击搜查和盘问,扣押工作电脑、手机,甚至连记者孩子用的儿童平板电脑和电子玩具也不放过的行径并论?

再者,卡尼离开中国的决定是在“听取美籍律师的劝告”后作出的,于情于理都是单方面判断形势后的自主行为,又何来“被迫”一说?

其三,卡尼选择公开时间节点的动机难经推敲。中国外交部此前已表态,中方始终欢迎包括外国记者,包括中国媒体雇佣的外国雇员依法依规在中国从事采访报道工作,一直并将继续为此提供便利和协助。外国记者只要遵守法律,依法依规进行报道,就没有必要有任何担心;而澳外长佩恩也将撤离记者之事一度描述为“小插曲”。那么在双方外交部门留有转圜余地的前提下,卡尼此前担心影响ABC驻华记者站未来的“远虑”和“大局观”为何荡然无存?

由此可见,无论是卡尼,还是不久前听从澳方政府部门建议回国的记者博图斯、史密斯,连日来,他们密集发声“被迫离开中国”是在声援澳大利亚的“形象工程”,即塑造“受害者”形象以证所谓中国威胁,此举亦与澳总理莫里森6月莫名使用“胁迫”一词形容中国发布旅行和留学预警的做法沆瀣一气。

这种“形象工程”很难说能对中国的国家利益造成多么实质性的伤害,但澳方长此以往的叫嚣,意图“三人成虎、众口铄金”,渐渐形成颠倒黑白的恶劣局面,对中国的国际形象造成损害。论其负面影响,短期看是在舆论场上帮助美国转移焦点;长久而言,为美国在所谓“中国威胁论”之下,于各热点区域对华的“突围”战略提供借口。

无论是作为“五眼联盟”中的一环,还是印太战略中“四国集团”的一员,在舆论场上造势都是澳大利亚既为美国做“马前卒”之用,又不完全激怒中国的“精致”算计。

好在中国外交部每每以事实、理据作出掷地有声的回应,毕竟谎言重复千遍也还是谎言。

09-22 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