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最著名的《印象·日出》来上海展出啦,你知道为什么日出和日落时的太阳和白天看到时的不同?-LMLPHP

▲《名画中的科学》

小牛顿科学教育有限公司编著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

为什么有的画特别有名呢?它最该注意的地方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在美学底下,蕴含着什么样的科学知识 ?

一幅画不只是一幅画。除了线条和色彩所构成的作品,创作的画家、被画的人事物、催生作品的时代、涉及的科学点……画里画外无不交织着动人的故事。如果能够了解这些故事,则看画就像认识迷人的朋友一样,充满了乐趣和启发。

“名画中的科学”系列(共6册)让艺术、历史和科学共同携手,邀请大家走进名画的世界。这套丛书就像一片精心布置的园林,沿着美术史脉络建构,每一篇从导览名画开始,进入画家和他的时代,加上妙趣横生的观画问答,最后探索相关的科学知识。

这是一趟知识的博雅之旅。欢迎光临名画世界!

《印象·日出》:稍纵即逝的瞬间印象

莫奈最著名的《印象·日出》来上海展出啦,你知道为什么日出和日落时的太阳和白天看到时的不同?-LMLPHP

▲《印象·日出》

莫奈最著名的《印象·日出》描绘的是莫奈童年居住地勒阿弗尔的港口风光,画作呈现的不是一个风景,而是一个印象,一个埋藏在回忆中的景致。没想到,这幅画成为“印象派”名称由来的关键因素。他用灰蓝的色调表现清晨的寒冷,而初升的太阳则将天空染上一抹橘红,水面也映出一道温暖的色彩。莫奈是光线与色彩变化的表现大师,能精准地拿捏拂晓时分的天色变化。那么,日出和日落时的太阳为什么是红红的,和白天看到的不同呢?

阳光由七种不同的色光组成,混合叠加在一起就成为人们所见的白色光。这些色光中,红色光的波长较长,穿透力较强;蓝色光的波长较短,穿透力较弱,遇到阻碍时很容易产生反射或折射。日出和日落时太阳斜射,阳光必须穿透更多的云层,此时大部分波长较短的蓝光被云层散射出去,而波长较长的红光则更容易穿过阻碍,因此朝阳和夕阳看起来是红色的。

在当时人们的眼中,这块画布上的景物完全没有清晰的轮廓和线条,充其量只能当作草稿。《印象·日出》这个标题更引起舆论哗然,艺术评论家说:“印象,一点也不错。我还告诉自己,既然要给人留下印象,画中必然会有一些什么……印象画法是何等的随意,何等的轻率!糊墙纸的纸坯也比那幅海景来得精美。”尖酸的评论为这幅画作写下历史定位,同时也为印象派赢得永世流传的名号。

《韩熙载夜宴图》:皇室特派员的情报解密

莫奈最著名的《印象·日出》来上海展出啦,你知道为什么日出和日落时的太阳和白天看到时的不同?-LMLPHP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作品。关于这幅画,有个很有趣的故事:南唐后主李煜想要任命韩熙载为宰相,不过韩熙载并不愿意,他更喜欢每天在家设宴款待友人,生活奢侈,夜夜笙歌。李煜对于他的生活很好奇,于是派遣宫廷画家顾闳中和周文矩潜入韩熙载家中,偷看宴会的情景。顾闳中和周文矩回宫后,分别绘制了一幅画,今天我们只能见到顾闳中所画的这幅画,周文矩的画作已经失传。

这幅画从右到左分成五个段落“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顾闳中利用屏风、床、长桌、管弦乐器等家宅中常见的物体,作为五个主题的区隔,使得各主题彼此有独立的空间,又不缺乏连贯性。我们随着家宴时间的推进,进入不同空间,这种结构安排充满观看的乐趣。李煜看了画作后大为赞赏,对于韩熙载的生活更加了解,终于打消了找他当宰相的念头。

这一幅由李煜亲手促成的画作,被世人公认为国宝。我们可以从这些段落中看到韩熙载家宴的奢华,歌舞升平,宾客纵情声色,随着音乐载歌载舞。

音乐是宴会不可缺少的重头戏,可悠扬的乐音是如何产生的呢?

物体震动产生了声波,通过介质(例如水、空气)传播到耳朵让我们听见。声波有三个性质:一是声波的振幅大小,影响声音的强弱,称为音量;二是声波的频率,影响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三是声波的波形,影响发音体的特色,称为音色。乐器演奏时,我们听得出不同乐器发出不同的声音,那是音色;声音有高有低,那是音调;声音大小,那是音量。许多乐器一起合奏,按照曲调和节拍,乐曲听起来便悦耳动听,令人陶醉。

《富春山居图 无用师卷》:山水有相逢

莫奈最著名的《印象·日出》来上海展出啦,你知道为什么日出和日落时的太阳和白天看到时的不同?-LMLPHP

▲《富春山居图 无用师卷》局部

这是一幅相当长的长卷,构图类似我们现在拍照的广角全景,引领我们的视野不断平移延伸。随着视线由右往左移动,我们会发现空间慢慢拓展开来,眼前是一幕幕秋日富春江两岸的景色:山峦起伏,远山掩映在云雾后方,江面辽阔,江中轻舟与垂钓渔人清晰可见。阳光柔和,云雾飘缈间,画家将浓墨与淡墨相互穿插,以淡墨表现远山、江边沙洲、波影,再以浓墨点出绿叶和苔叶,让我们领略到秋日山水的辽远之美。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品,表现出豁达的人生感悟。

这幅名画背后有许多故事。它的真本由明代董其昌收藏,后董其昌转卖给吴之矩,我们今日在画作上所见的骑缝章上刻的就是吴之矩的名字。吴之矩去世后,画作当作传家宝传给了儿子吴问卿。吴问卿在过世前,为将名画转卖还是据为己有而几经思量。最后他决定将画作烧毁,作为自己的陪葬品。吴问卿的侄子吴贞度觉得烧毁这样一幅杰作实在太可惜了,奋不顾身从火堆中把画抢救出来。不过,画卷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幅分开的片段,卷首较短的画作称为《剩山图》,画幅较长的称为《无用师卷》。

后来因为战乱而几经辗转,《剩山图》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无用师卷》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经过两岸文化界人士的努力,两幅画作于2011年在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厅,以联展的方式向众人展示其风采。

富春江的峡谷是如何产生的呢?江河之水在地表上流动,水流的力量对地表的岩石产生侵蚀作用,使地面形成各种高低不同的样貌。富春山体主要由中生代白垩纪的火山岩构成。富春江水渗进河床和两岸岩石的孔隙中,增加了孔隙的压力,使岩石碎屑或矿物颗粒松动,并被水流不断带走,这一过程被称为“侵蚀作用”。水流速度越快,岩石受到的侵蚀越显著。久而久之,凹槽扩大加深,形成中央低陷而两侧陡峭的峡谷地形。

09-22 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