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来何处桂花香,恰今日、平分秋色。”昨天正是秋分。秋天的脚步临近,也预示着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高发的季节即将来临。
日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公开场合提到,国际疫情第二波到来是必然的,由于新冠病毒传播力极强,中国依然面临输入性风险。
步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当上海的公卫人员和社区工作者持续紧盯“入城口、落脚点、流动中、就业岗、学校门、监测哨”这六个关键点关节点时,普通市民也应保持常态化下的战“疫”姿势:继续紧绷防疫这根弦,始终做好个人防护。
“从全国流感监测情况来看,今年南方城市流感样病例(ILI)就诊百分比显著低于往年一般水平,上海的ILI病例标本流感病毒检出,最近两个月流感的检测极低,这说明目前上海流感仍处于低流行期。不过,一般每年的12月上海流感才进入高发季,目前判断今年流感走向为时尚早。”上海市疾控中心传防所急传科主任潘浩提醒,勤洗手、戴口罩、多通风、少聚集、一米线等是个人预防的有效手段。“总之,科学防控,不必恐慌”。
绘图:李洁
天气转凉,口罩不妨戴得“勤”一点
做好个人防护,口罩依然是最有利的“武器”。不论是预防新冠肺炎亦或是流感等其他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戴上口罩,无疑给呼吸道设置了一道保护屏障。
“今年开学后并没有出现与往年一样的呼吸道疾病就诊高峰,整体工作节奏比较平稳。”上海市儿童医院消化科兼感染科主任张婷直言,新冠疫情极大地提高了市民对传染病的防范意识,这是个好现象建议大家继续保持战“疫”时养成的好习惯,口罩先别急着摘。
需要提醒的是,市民佩戴口罩前记得先洗手,避免接触口罩内侧。需再次使用的口罩可悬挂在洁净、干燥、通风处,或将其放置在清洁透气的纸袋中,尽量不要放在塑料袋或密封袋中。
“对在校学习的小朋友,家长及老师要记得提醒,口罩要专人专用,不要和其他人互换口罩佩戴。”张婷表示,此前一段时间天气炎热,不少市民直呼口罩戴不住,如今天气凉爽,不妨口罩戴得“勤”一些,有备无患。
面对即将到来的国庆中秋假期,不少人都有外出散心、游玩的打算。
对此,潘浩建议,大家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尤其要减少去阴冷潮湿、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市民应尽可能减少与患病人群接触的机会。”他提醒,随身携带口罩这一点尤其不能遗忘,在密闭场所近距离接触他人时都应按照要求戴好口罩。
感冒发热及时就诊,“咳嗽礼仪”不能忘
上星期,上海的气温仿佛坐上“过山车”,忽冷忽热间,一个不留神忘记增减衣物,体质差的人群便容易感染风寒甚至引起发热。
“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传染病有关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对于这部分有就诊需求的市民,潘浩提醒,请记得佩戴好口罩至附近发热门诊就医,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果发病前二周有外出旅居史、新冠肺炎病例接触史、异常症状人群接触史等,必须及时告知医生,同时尽可能详细回复医生有关问询,以及时获得诊断和有效治疗。这既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他人。
要特别提醒的一点是:日常生活中的“咳嗽礼仪”不能忘,这是降低感染和传播病毒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个人健康意识的展现。
“无论是健康人还是病人,在咳嗽或者打喷嚏时都要遵守咳嗽礼仪,这是给自己也是给他人的一份健康保障。”潘浩建议,当大家咳嗽或打喷嚏时,尽量避开人群,用纸巾、手绢捂住口鼻,防止唾液飞溅。避免用双手遮盖口鼻打喷嚏,因为这会让双手沾染上病原微生物,通过触摸公用物品将病原微生物间接传播给别人。如果临时找不到手帕或纸巾,情急之下,可以用手肘的衣袖内侧来代替手捂住口鼻。弯曲手肘后,再靠近口鼻。这个动作可以将喷出的飞沫阻挡在手肘皮肤或者衣服上,而这个部位不容易再接触其他公用物品发生传播。
“使用后的纸巾不要随便乱扔,要丢到垃圾桶里。咳嗽或打喷嚏后要立即用流水清洗双手或使用免洗手消毒液消毒。”潘浩还给出建议:如果患有呼吸道疾病应及时就医,避免不必要的外出;在外出时则必须正确佩戴口罩,同时与他人保持至少1米以上的距离。
配合落实防控措施,战“疫”生活两不误
目前,我国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全球范围内新冠疫情仍在流行,这意味着,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新冠病毒仍会威胁我们的健康。若想战“疫”生活两不误,需要每一个人保持防疫之弦不松懈。
勤洗手是预防新冠肺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在咳嗽、打喷嚏后、就餐前、接触污染环境后,尤其要注意及时洗手。
此外,要保持环境清洁、通风。保持家庭和工作、生活场所环境清洁和良好通风状态。经常打扫居室,每天保证一定时间的开窗通风。同时,在外就餐时也别忘了使用公筷公勺,注意分餐。
外出游玩的市民除做好上述个人防护外,还应按要求做好外出来(返)沪后相关报告并配合落实防控措施。
市疾控中心也请广大市民协助、配合、服从政府部门组织开展的疫情防控工作,依法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有关传染病的调查、样本采集、检测、隔离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进入公共场所时,主动配合做好健康码亮码扫码及体温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