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养生重脾胃,伤之百病生-LMLPHP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湿邪困脾,运化失常,久之则气血生化乏源,导致其他脏腑功能低下。所谓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换季入秋时,养生以健脾为主,辅以祛湿,脾胃功能正常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医认为的“四时脾旺不受邪”。

由夏入秋,发现身边肚子不舒服的人开始多了?夏秋换季时,脾胃病确实容易多发。这是因为,这个时节往往湿热多雨,余暑未消,正值中医里的“长夏”时节。长夏之季暑湿盛行,极易伤及人体的阳气。加之天气依旧较热,人体阳气外泄较多,故而中寒导致脾胃虚弱。

同时,中医认为脾脏喜燥恶湿,湿热之邪更易伤脾,外湿好犯脾,内湿易困脾,终始循环,脾运化功能失常,临床多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季节更替,脾胃容易“出状况”

这段时期出现腹泻、消化不良等脾胃病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饮食不洁

当下天气仍炎热,虽然冰箱、空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如果用之无度,也会成为隐形的健康杀手。比如,夏季食物保质期短,易变质,很多人因为节俭,将隔夜饭菜放在冰箱中或不注意食物的保质期。殊不知,冰箱内更易滋生细菌,各种食物间细菌也容易交叉传播,最后伤及脾胃得不偿失。

2、过食生冷

中医认为脾胃喜暖恶凉,寒凉食物耗伤脾胃阳气,造成水湿不能运化造成寒湿内生,造成腹痛腹泻等症。要知道,寒凉食物不仅指冰激凌、冰镇饮料,也包含一些性寒的食物,如西瓜、猕猴桃、生梨,过量进食会损伤脾胃的阳气,若本身脾胃就虚寒,就更容易出现腹泻、腹痛。中医认为养生应顺应四时,夏季应热反寒,寒伤脾胃,极易致脾胃病的复发或加重。

此外,这个时节虽早晚逐渐转凉,但白天仍高温难耐,很多人喜欢久居空调房,“空调病”也随之而来。尤其对老人、儿童及体质较弱人群,长期处于冷热频繁切换的环境里,也易引起胃肠道不适。

3、饮食不知节制

夏季很多人喜欢吃大排档、烧烤,图一个辛辣刺激,肥甘厚味,但若大量进食,会使胃黏膜呈充血、水肿状态,易引发胃炎。若本身就有脾胃疾病,再进食大量辛辣食物,会伤害食管和胃,结果就会让人产生胃灼热的感觉,使胃局部血管扩张、充血,也会对溃疡面产生刺激作用,造成胃肠炎的加重。

而油炸食物热量高,多吃会使人发胖。油脂多很难消化,会加重消化道的负担,多吃会引起消化不良,还会导致血脂增高。若本身就有脾胃疾病,再大量进食油炸食物,就会导致脾虚,进而出现反胃、腹泻等症。要避免此类病症的发生,除了要少吃油炸食物,日常烹调也要少放油。要进食油炸食物时,可用吸油纸吸一下,以减少油脂摄入。

4、情志内伤

中医认为“忧思伤脾”,心理问题被认为是许多疾病的诱因,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都会引起健康问题。这个时节,天气炎热依旧,节奏本来就快的都市生活加上炎热带来烦躁,使得负面情绪滋生。典型的表现是肠易激综合征(简称“IBS”),该病会在焦虑紧张的状态下诱发,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良好心境有利于缓解这类疾病。

抓住长夏之季,顾护脾胃养脾摄生

这个时节虽易引发较多脾胃病,却也是健脾养脾的好时节,脾胃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则生机可得,人体后天的生存均赖脾胃得以实现,而长夏为脾所主,所以脾的正常功能得以实现,就需要在长夏之季顾护脾胃,养脾摄生,生活中可注意几方面:

1、保持平和的情绪

忧思伤脾,过多无效的思考、忧虑的情绪都会使脾胃运化困顿。现代人因为对身体运转状态知识的欠缺,加上受生活和工作方式等多方面影响,很容易不小心伤到脾胃。换季入秋之始,年老体弱或平素压力大者应作好心理准备,保持心态平和,以良好的心境,去抗御自然界的负性影响。

2、规律饮食

饮食定时定量,细嚼慢咽,把握“温软淡鲜少”原则,即温暖柔软的食物易被脾胃吸收;饮食清淡,切忌辛辣、过甜、过咸,易增加胃酸;忌肥甘厚味,如动物内脏、五花肉等;新鲜蔬菜、瘦肉、鱼、鸡蛋等则比较可取。饮食要新鲜,少量多餐,控制好进食量,不宜过饱,不要让胃肠超负荷工作。

3、健脾、祛湿、化湿

入秋之际,调理脾胃应侧重健脾、祛暑、化湿,可适当吃些绿豆、赤小豆、莲子、丝瓜、薏仁、茯苓等健脾祛湿之品。容易便秘的人要减少久坐,多吃绿叶蔬菜,增加膳食纤维摄入。秋燥症应多食含维生素A、B、C、E类食品,如胡萝卜、藕、蜂蜜、银耳等以养血润燥,提高抗秋燥、抗疾病能力。秋为收藏季节,体内肺气相对旺盛,常乘虚侵肝。故在饮食中应减辛增酸,酸性食物入肝,有助肝气强盛,不致于受外邪侵伤,从而预防胸闷胸胀、嗳气等不适的发生。

4、饭后散步

保持适量的运动,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要注意的是,并非吃完饭后立即散步,而是要休息至少十分钟再进行,饭后半小时内不得做剧烈运动。

5、揉肚脐

一手掌心或掌根贴脐部,另一手按手背,顺时针方向旋转揉动,每次约五分钟,每日1-2次,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6、按摩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膝眼直下三寸处,每日按揉50-100次,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脾胃病变。

初秋食疗药膳推荐

【薏米赤豆汤】

原料:薏苡仁、赤小豆各30克、红枣5枚、白糖1匙。

做法:薏苡仁、赤小豆洗净入锅,加水2大碗,小火慢煮1小时后,加红枣、白糖,再煮30分钟,至豆烂离火,当点心吃。

功效:适合夏季各种人群饮用,可清热健脾、利湿轻身。

【三色豆汤】

原料:白扁豆、红小豆、绿豆各30克。

做法:白扁豆、红小豆、绿豆洗净入锅,加水小火慢煮1小时后,再煮30分钟,至豆烂离火,煮粥食用,每日一次。

功效:健脾化湿,和中消暑。此汤甘甜可口,可清热除湿。常食有助于解除疲劳。

【木瓜排骨汤】

原料:新鲜木瓜1个,花生仁150克,猪排骨500克,红枣9枚,适量食盐、味精。

做法:洗净木瓜,去除瓜皮瓜子,切成厚片。用清水将花生仁浸泡30分钟,洗净排骨,红枣去核,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炖煮3小时,加适量的盐、味精即可。每天1-3次,每次100毫升,可佐餐食用。

功效:清热润燥,健脾通便,对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消化不良或口渴咽干,有助于缓解症状。

09-23 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