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今年迎来六百岁生日的故宫,是我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现存的唯一完整实例和最高典范,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回望故宫六百年,《中国书写:紫禁城六百年》集结了书写紫禁城的灿烂文字,由故宫博物院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作家祝勇主编,精选汇聚了郑欣淼、扬之水、李洁非、蒋蓝、张宏杰等专家学者的篇章,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新近出版。全书分“建筑春秋”“国家宝藏”“两朝烟雨”“百年历程”四辑,多角度呈现历史悠久、辉煌灿烂的紫禁城文化。现节选摘编蒋蓝《故宫神兽》一节如下:
文/蒋蓝
【云龙大石雕】
故宫里,在许多宫殿的前台都有石雕,用浮雕的手法刻出游龙、翔凤等图案。这些石雕主要为了装饰,显示皇家的威严和气派。外朝太和殿前的三层台阶中,也有三块与保和殿后大小一样的石雕,太和殿前的大石雕虽与保和殿后石雕尺寸大小相同,但不是一块完整的石料,而是由三块不等的石料拼接而成的。保和殿后的云龙大石雕,是故宫最大的一块石雕,原是明代的“艾叶青石”雕刻而成。据推断应与紫禁城同时而建,即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至今已有580余年的历史了。云龙石雕长16.57米,宽3.07米,厚1.70米左右,重250吨。石雕四周饰以番草图案,下部为海水江崖,中间雕刻着流云衬托着九条蟠龙和五座浮山,象征帝王的“九五之尊”。云龙生动,布局严谨,雕刻精细,一丝不苟,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
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皇太后七旬万寿大庆,乾隆皇帝命内务府将保和殿后最大石雕磨去原雕,重新雕刻。内务府大臣遵照乾隆皇帝的谕旨,挑选出最好的匠人,画好图样,呈乾隆皇帝审定,再命石工按图样精雕细刻。此后乾隆皇帝亲自前往查看,对石雕做工十分满意,但对石雕两边的踏跺纹饰与石雕不协调不满意。此后内务府又据乾隆皇帝的要求,修雕了两边的路石,与石雕纹饰协调一致。今天人们看到的大石雕艺术布局,就是清代乾隆皇帝时雕刻而成的。这在内务府的档案中有详细记载。
石料采自房山大石窝镇,那里的汉白玉开采、加工肇始于汉代。当时石料的采运非常困难,运输沿途每隔一里挖井一口,汲水泼成冰道,这叫“冰船”托运。此举征用民夫2万人,调集上千匹骡子,耗银11万两,数十天才走完这一百多里的“冰道”,将庞然大物运到京城。
这块大石雕又如何从午门运至三台安装的?至今不得而知。当时有这样一个传说,石料运抵大明门外,工部和督运官员入朝奏报皇帝,皇帝命从午门运入保和殿后面。官员回奏,因石料过大无法拽入。皇帝大怒,说皇帝金口玉言谁敢不遵?鉴于石头竟敢“违抗”圣旨,下令将石料在午门外施以廷杖,杖后再运入紫禁城。午门历来就是皇帝大打官员屁股之地,因此,对石头也不例外。
据传说这块石头是在午门廷杖后,变得“驯服”起来,再被人拽入紫禁城而雕成。我想廷杖肯定有之,至于石头是否因此而缩小个头,那得看天子之怒的力道了。
【太和门铜狮】
迈进故宫凹型城门楼的午门,跨过内金水桥,就是金砖铺地的广场,正北面就是太和门。太和门建于明朝初,原称奉天门,后称皇极门,清朝入京后改称太和门。现存的太和门高23.8米,为清朝光绪年间重修。
太和门前的这对狮子体格最为庞大,堪称中国现存最大的铜狮,也是故宫当中唯一没有鎏金的铜狮。两个狮子的体格大小略有差异,大约在三二十十厘米之间。它们成双成对,左雄右雌;雄狮踏球,不仅象征权力,亦代表统一寰宇;雌狮在戏逗小狮,寓意子嗣昌盛。狮子雄视古今,使得空旷的太和门广场更为空疏。这种中国古建筑独具风格的陈设显示了宫廷的奢华和帝王的威仪。由于年代的久远,狮身有不少修补过的小方块,犹如岁月的沧桑泪痕。
明朝规定,文武官员每天拂晓,要到奉天门早朝,皇帝也亲自来受朝拜和处理政事,这叫御门听政。把铜狮置于太和门的两旁,一方面最高权力可以对大臣们显示威严,一方面使统治者的强力形象深入人心。
太和门前的广场上的大铜狮是清乾隆年间铸造的。外形呈金字塔形,铜狮高2.36米,前后长2.4米,宽0.7米,基座高2.04米,其中铜基座就有0.7米,总高4.4米。据《钦定日下旧闻考》记载:“太和门,九间三门,重檐,崇基,石阑,前后陛各出三,左右陛各出一,门前列铜狮二。”
铜狮头顶螺旋卷毛(螺髻)排列疏密整齐,舌头顶着上颚,张嘴露牙,似在咆哮,胸前绶带上雕花精美,前挂銮铃肩挂缨穗,肢爪强劲有力,前肢后肘有三团卷毛,后背有锦带盘花结,狮尾向内甩翻呈卷花状。雄狮挺胸,右前爪下有一个缠绕绶带的镂空绣球,象征着寰宇置于掌控的气势。雌狮低视,左前爪下逗弄幼崽,幼狮仰面朝天,口含雌狮爪尖,十分有趣,寓意子嗣昌盛。威猛的雄狮含带一丝顽皮,雌狮显示至上的母爱。造型流畅生动,就连须弥座的铜雕花纹,也细致得无以复加,反而显得有些繁琐。
这对大铜狮是故宫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负责镇守皇宫,辟邪驱恶。同时也显示了清朝铜铸工艺的高超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