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而至,来势汹汹。在这场前所未有的疫情面前,全国人民从上到下,共同完成了一场热血“战疫”。作为抗疫题材时代报告剧《在一起》的同名图书,本书由《生命的拐点》《摆渡人》《同行》《救护者》《搜索:24小时》《火神山》《方舱》《我叫大连》《口罩》《武汉人》十个单元故事组成,讲述了普通中国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真实状态,生动感人,读来令人潸然落泪。在此基础上,书中还收录了编剧、导演、主演等众多主创的创作心得,如实记录了鲜为人知的台前幕后的故事。
《在一起》
《在一起》剧组 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出版
剧情故事:生命的拐点
很多年以后,中国人都不会忘记这个漫长的冬季。
这是与死亡和危机的直面交锋,这是向着黎明和希望的奔袭,这是与未知病毒的决绝抗衡,这是一场争分夺秒的生命营救。
站在最前线的,始终是我们的医疗战士。
他们是“逆行”的勇士,是希望的守护人,是生命的救护者。
他们坚韧的背后,也有彷徨无力的时刻;他们顽强的身影下,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脆弱;他们缔造了一个个关于拯救的传奇,背后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是的,他们是可敬的生命守护者,也是可亲的血肉丰满的人。
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故事。
这是21世纪20年代的第一天。
守土有责,这是我们的岗位。
2019年12月29日,武汉。
骑车健身的张汉清从孩子们身边经过。江边各色人等穿梭,一如往常。
汗水打湿了张汉清头盔边缘的头发,沿着脸颊一滴一滴流淌下来,汇聚在下巴处。
张汉清张着嘴,剧烈地喘息着……
飞速转动的自行车车轮,踏在脚蹬子上的脚,脚上是一双沾着泥土和水渍的自行车骑行鞋。
夕阳的余晖,斜斜地洒在蜿蜒的山路上。
一辆救护车从张汉清身边驶过,上面坐着的正是谭松林,他刚从新华医院会诊归去,神情肃穆地通着电话,电话那头则是被紧急召回的护士长陆曼琪。此时陆曼琪正在观看儿子阳阳的击剑比赛,接到谭松林的紧急召回难免有些怨气,这场击剑比赛对阳阳来说很重要,陆曼琪不想错过儿子的重要时刻。谭松林来不及解释,只道“出大事”了,陆曼琪无奈,简单叮嘱丈夫几句便匆匆赶回医院。
骑行的张汉清,风驰电掣的救护车。天际涌来的长江,千载伫立的黄鹤楼。此时张汉清也接到了谭松林的电话,只听到一句——“出事了!”夜幕悄无声息降临,武汉的冬天,渗着一股莫名的萧瑟。
江汉医院内,谭松林和陆曼琪、省疾控中心的两名专家、新华医院副院长、传染病科主任等医护人员会诊病人江浩的病情。谭松林端看江浩的肺部CT影像,看完又交给疾控中心的两名专家。气氛肃杀,沉默蔓延。
七辆负压救护车连成一线,从新华医院驶出,在朦胧幽暗的夜色中疾驰。
夜幕中,张汉清驱车驶往江汉医院,电话中传来老伴马芸的提醒——记得按时吃药。
七辆救护车和张汉清的车,同一时间驶入江汉医院,做好全身防护的医护人员将七位病人依次送进医院。张汉清与谭松林会合,当即责问谭松林为何没有停掉急诊,禽流感那次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随即作出指示,立刻关停急诊,腾出八层、九层做隔离区,所有人员不再批假,明天早上门诊上班之前,全院做一次系统的消毒。张汉清见谭松林垂头丧气,便用自己半退休的状态开起玩笑来,鼓励谭松林。
谭松林陪同张汉清走进ICU,边走边向张汉清汇报情况。感染者病灶基本相同,基本可以断定是病毒性肺炎。两人都意识到,当务之急是查找病毒源,可几位病人都属于危重症,没法开口说话。张汉清、谭松林对患者进行紧急会诊,部署检测措施。此时警报响起,患者江浩发生室颤,张汉清带人迅速展开抢救,终将江浩从死亡线上拽回,众人长吁一口气。
走出病房,张汉清和谭松林讨论着江浩的病情,深感恶化太快。此时病毒所也出具报告,谭松林沉重地告知此次病毒有点像……SARS!张汉清让陆曼琪沉住气,时间紧迫,没法再等了,让其立刻着手查感染源,可病人都还没有清醒,此时陆曼琪想到办法,说着便让患者家属到分诊台集合。
张汉清看着陆曼琪的背影,决定不等疾控中心和病毒所,自己进行病毒取样。张汉清和谭松林紧锣密鼓,连夜制定了追查方案:先进行支气管内镜检查,然后立即做肺泡灌洗;
等拿到样本后,马上送疾控中心、中科院病毒所做检测。
当晚张汉清留守医院,在睡梦中被电话惊醒,来电的正是老同学刘一鸣院长,得知他那也出现几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需要转入江汉医院。张汉清愕然,陡然觉得一股寒意袭来。
男友贾长安陪同毛真真从别的医院转入江汉医院。毛真真得知这是传染病专科医院,牢骚满腹想要离开,自认为休息两天就好,千万不能错过明天在北京的第三轮面试。陆曼琪说服毛真真男友去安抚她的情绪,而且务必做好自身防护。毛真真虽然被劝说住院,可心里却憋屈得很,将心里的无名火都撒在了陆曼琪身上。
谭松林急忙走进张汉清办公室,报告根据江汉医院提供的肺泡灌洗样本,测出来有两个和SARS冠状病毒相关,是阳性的,跟病毒所的检测结果一致。担心会不会是群发性感染,张汉清思索片刻,让所有人做好防护工作。
与此同时,陆曼琪针对病人的行踪调查有了收获,在查实病人与病人之间没有直接的人际接触后,从地点重合率上,华南海鲜市场进入了众人的视线。张汉清建议对所有症状类似的患者进行一次排查,排查他们两周内有无华南海鲜市场的接触史。在陆曼琪的追问下,张汉清说出自己的推测,这不是普通的传染病。
紧随而来的是妇幼新转来的十三位患者,张汉清一个不落,全部收治。谭松林吃惊,ICU都住满了,物资紧缺,人手不够,已经收不下患者了。张汉清让医院停掉全部门诊,已经预约的全额退款,全力收治病毒肺炎患者,并当即决策全院紧急动员,进入一级防护状态。
陆曼琪来到IUC病房,询问起毛真真两周内的行程和接触史,可毛真真仍然不愿配合,陆曼琪强压怒火,不愿跟毛真真多费口舌,一旁的护士柳小可见毛真真这态度,多少也有怨气,她补充道:“带着病来的就别带着病出去。”
江汉医院会议室内,国家卫健委和省内的专家集结,挨个讨论所有病例。对这种前所未见的病毒,哪些药能用哪些药不能用,依然都是未知数。武汉各区传来的信息表明,感染人数依然在迅速攀升。这一切,令所有在场者感到了一种压迫神经般的窒息感。
谭松林发言:“第一,新病毒的暴露源可能不只是华南海鲜市场,可能有多源性的感染;第二,我们对这个新病毒的特性还不了解,还没有找到抗病毒的特效药物,目前只能对症治疗。”对谭松林的判断,张汉清给予了佐证和支持。
多源性感染!无特效药物!在场者肃静。国家卫健委将收治患者的重任交给了江汉医院,张汉清则提出了质疑,医疗物资严重不足,感慨道:“打仗也需要粮草。”国家卫健委专家表示会替大家想办法,并提请大家:“这是一场极其艰巨的战争,大家切切做好自身防护,最艰难的时刻可能还没有到来。”
一场惊心动魄的、争分夺秒的战斗打响了。一辆又一辆的救护车驶进江汉医院。腾退病房,新开病区,清洁消毒,调配物资人员。这是一场与未知敌人的战争。
主演张嘉益:表演不能“使劲”,要在“平凡”中捕捉触动
《生命的拐点》是全剧的第一个段落,发现疫情是最大的戏剧冲突。故事背景是疫情大暴发前夕,开始有病例出现。我所饰演的院长经历过SARS、禽流感,有很丰富的对付传染病的经验,但面对如此迅猛的疫情也是措手不及。其中有几场戏就是他逐渐判断出这是一个具有很强感染性的病毒,并且对病毒的检测、治疗以及后续防疫提出了很多中肯建议。
这位院长的人设的确跟金银潭医院的张院长很像,剧中并没有刻意强调他渐冻症的病情,但提到他正在办理病退。我看过张院长的影像资料,非常敬佩他。有一组镜头拍他远去的身影,病症已经让他的走路姿势显出困难了,他步履蹒跚,但那却是我见过的最坚定的步伐!拍摄的时候,我也有意表现了深深触动我的这一幕。
过去的《心术》《急诊室故事》等作品让我有一些饰演医生的基础,这一次的特别之处在于,突然而至的疫情压力,让每位参与其中的医护人员迸发出空前的职业崇高感。我想,在这种特殊时刻,他们的内心比任何时候都坚定。
然而跟之前的作品相比,由真人真事改编的《生命的拐点》其实更难演,因为太近了。大家对那些时刻、那些故事无比熟悉,这会让演员特别害怕把真的演成假的。所以我们完全不能“使劲”,时刻要求自己像那些医生一样:保持工作状态、足够坚定。
拍摄时我需要穿二级防护服,一天的戏,需要换好几套里边的手术服,因为仅一场演下来就会湿透,N95口罩外还要有口罩,护目镜外还要加上面罩,防护服外再加一层防护……难以想象医护人员在三级防护状态下,一进隔离病房就连续工作几个小时是怎样一种状态。我觉得最难受的是,当你稍微静下来歇一下的时候,所有这些防护措施会瞬间吸附在你的身上,那种感觉,简直让你发毛!我深刻体验到一线医护们真的是非常非常不易。他们真的需要拥有坚定的信念,克服很大的困难来救治病人。
疫情期间,我跟大家一样,每天都在看大量的消息,有的让自己很不安,有的让自己很感动。我们一起经历了这个疫情。触动最大的一次是,我的老家西安也组建了支援武汉的医疗队伍,相识多年的一位大姐,已经是护士长了,跟我打电话说她要去,我突然觉得那种牵挂特别近。身为演员,总是会用某种方式去感受一些东西,那一刻让我体会到每一个医生,都会被身边的亲人朋友这样牵挂着。我还看到山东一个医生的小视频,她的儿子说“我不要你去”……每次看到这些,都会被打动。他们都是平凡的人,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走出了不平凡的路。作为创作者,应该捕捉这些触动你的东西。
现在我只想着怎么努力来呈现这个人物,希望播出的时候能成为一种共同的记忆——在新闻或纪录片之外,从影视工作者的角度向所有医护人员致敬。
——摘自《在一起》,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