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尚君:从“皮陆唱和”中勾勒美好江南文化景观,对于“上海”有意外发现-LMLPHP

夏圭《溪山清远图》

刚结束的“五一”小长假,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尚君教授在整理新编《全唐诗》文本之余,以首讲人的身份,参加了由中华书局推出的“中华聚珍系列讲座”直播。这位据传能把大唐每一天都考证得十分清楚的“神探”甫现身镜头,互动区立马沸腾,纷纷“搬好了小板凳”。

晚唐文学史中有一段“皮陆唱和”的佳话,说的是陆龟蒙、皮日休两位诗人,在两年不到的时间里以江南生活为创作题材,以诗互相酬唱近700首,留下十卷《松陵集》,堪称“盛况空前”。此次讲座,陈尚君带领广大读者走进这个容易被人忽略的历史片段。

在接受本报采访时,陈尚君说,《松陵集》的难能可贵在于,全景式地将江南文人生活的丰富面貌、江南百业生活方式,以及江南山水名胜及地方风物做了详尽的记录和立体的描述。并以当年结集时的原始面貌保存到现在,对于文学史、社会史研究均有重要意义。例如,在皮陆二人流传的诗作中,就有关于“上海”最早的一些珍贵的文字记录。

陈尚君:从“皮陆唱和”中勾勒美好江南文化景观,对于“上海”有意外发现-LMLPHP

关于早期上海历史的“文字碎片”藏于其中

“唐朝时还没有上海,但上海是有唐诗的,”陈尚君说,“当时,上海所在的地区叫做‘沪渎’,水产富足,而‘沪’就是一种人工建筑的捕鱼工具,上海之名由此而来。”陈尚君指出,上海自元代建县,是史学界比较认可的,至今700多年,“研究上海史特别要注意的是,早期片段的记载特别珍贵。”

唐末曾有一位“唐诗僧”德诚和尚隐居于上海境内,在松江和金山之间,经常驾船往来,留下诗作40多首,这是有关上海的一些难得的文字记忆。除此之外的一些历史较早的“文字碎片”就藏在“皮陆唱和”之中。

其一是皮日休《吴中苦雨因书一百韵寄鲁望》开头一节:“全吴临巨溟,百里到沪渎。海物竞骈罗,水怪争渗漉。狂蜃吐其气,千寻勃然蹙。”描述的就是包括今天上海所在的吴地,大雨将降时候的景象,这一带海产丰富,海里形成暴雨,顷刻之间即暴泻而下。

此外,皮陆二人曾各作一首《沪》。皮诗曰,“波中植甚固,磔磔如虾须。涛头倏尔过,数顷跳鯆䱐。不是细罗密,自为朝夕驱。空怜指鱼命,遣出海边租。”这种名“沪”的捕鱼具在水浪之中十分坚固,挡水编罗之细密,得以捕获许多大小鱼类。

陈尚君:从“皮陆唱和”中勾勒美好江南文化景观,对于“上海”有意外发现-LMLPHP

夏圭《西湖柳艇图》

而陆龟蒙更明确地说,“列竹于海澨曰沪,吴之沪渎是也。”他在诗中写到,“万植御洪波,森然倒林薄。千颅咽云上,过半随潮落。其间风信背,更值雷声恶。天道亦裒多,吾将移海若。”更明确了“沪”是潮汐时在海口河湾捕鱼的大规模设施。

此外,陈尚君还告诉记者,据目前已有的历史材料推溯,上海名刹静安寺建于北宋真宗年间。不过,皮日休《开元寺佛钵诗》序中说,“晋建兴二年(314),二圣像浮海而至沪渎,侩尼辈取之以归,今存于开元寺。后建兴八年,渔者于沪渎沙汭上获之,以为臼类……”原本在西域月支国的佛钵,流传到上海被渔民发现。诗中关于“沪渎得佛钵而建寺”的说法,可能是关于静安寺最早的传说之一了。

“渔、樵、酒、茶、书”,展现江南生活的谱录价值

江南文人生活有四个重要的内容:渔、樵、酒、茶,这种闲适雅趣是很多人向往的。但陆龟蒙却是江南文人中的一个异类,他虽胸怀天下,饮誉文坛,却能将历来不为文人和士大夫所重视的农具,进行细致的研究总结,甘做“小人之事”;更以读书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农事、更是罕有。因而,面对同样的题材,皮陆二人的创作酬答是很另类的,颠覆了传统文人寄怀山水、托物言志的典型形象。

“很多内容在诗歌上是首次涉及。从诗学上是追求生新,在社会学上则具有文人生活史的价值。”陈尚君说。例如写“渔夫”,从《楚辞》中《渔父》到张志和《渔歌》,中心人物都是远离喧嚣尘世,不受俗物困扰,从而可以随性所适,与世无争,与自然合契的出世人物形象。这些主题在前人诗作中曾经无数次出现,但皮、陆所作之追求方向,与前人有很大不同。

在《和添渔具五篇》中,陆龟蒙分别以渔庵、钓矾、蓑衣、篛笠、背篷等为题,歌咏了与渔人息息相关的五种事物。诗中的这些专业知识,非实际参加渔捕不能知。与此类似,樵人之独守山林,酒客之迷恋糟床,茶人之清雅出俗——这些传统的诗歌精神,统统都在皮陆创作之外。

陈尚君:从“皮陆唱和”中勾勒美好江南文化景观,对于“上海”有意外发现-LMLPHP

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

“皮、陆所作一百多首诗,中心是写与渔罟、樵采、饮酒、品茶有关的器物与技能,连带也涉及参与其事的行为与细节。这些诗表达了二人对隐士行为细节的关心,从而涉及当时江南人民生产与生活中的行为细节与实际操持,具有渔、樵、酒、茶四方面谱录的价值。”陈尚君说。

苏州是江南文化胜地。有关苏州藏书,《松陵集》中也有不少重要记录。一是《二游诗序》中写到恩王府参军徐修矩家“守世书万卷”,皮日休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向其借书数千卷,诗中更说,“唯写坟籍多,必云清俸绝。宣毫利若风,剡纸光于月。”陈尚君指出,这段诗歌所描写的藏书之美之盛,以及文房四宝品质之佳,足以与韩愈写邺侯藏书的一段叙述媲美,是唐代私家藏书很珍贵的记录。诗中又云,“引之看秘宝,任得穷披阅。轴闲翠钿剥,签古红牙折。帙解带芸香,卷开和桂屑。”唐朝的书是卷轴装或鱼鳞装,人们在卷轴头上插一个红签,用来寻找书目。

当时大唐学风,引海外留学者趋之若鹜。日僧圆载归国时,欲携万卷书归,虽未必都得自苏州,但也属一时佳话。陆龟蒙作《闻圆载上人挟儒书洎释典归日本国,更作一绝》:“九流三藏一时倾,万轴光凌渤澥声。从此遗编东去后,却应荒外有诸生。”然而,圆载不幸归国途中葬身东海,但却留下了江南文化藏书史生动的一页。

诗歌题材不断被开拓,呈现唐诗向宋诗过渡的特点

唱和,是一种友好的“文学对垒”,是诗歌发展悠然而生的产物。仅唐一代,就有颜真卿、皎然在湖州邀集大规模唱和,严维、吕渭在越州也约集数十人唱和,白居易前期与元稹、后期与刘禹锡,唱和皆极其繁荣。但就存诗之完整丰富,以及保持当年唱和之原貌来说,皮、陆及其友人之唱和都是空前的。

人生难遇知己。皮、陆二人开始唱和时,年纪都在40岁之内,正是一生文学创作经历最旺盛的时间。两年间,皮陆无论日夜晴雨,食寝兴歇,对于唱和酬答没有半点迟延,在20多个月里做了,“为往体各九十三首,今体各一百九十三首,杂体各三十八首,联句、问答十有八篇在其外,合之凡六百五十八首。”此外有序19首,参会者崔璞、张贲等十人诗30首,共685首,今人王锡九《松陵集校注》对全书逐篇统计,共得698首。更为难得的是,与《全唐诗》不同,《松陵集》保留的题目就是当时写作时的原始面貌,这是极其珍贵的。

陈尚君:从“皮陆唱和”中勾勒美好江南文化景观,对于“上海”有意外发现-LMLPHP

陈尚君说,在唐诗史上,“皮陆唱和”的意义不仅在于思想、艺术的创造,而在诗歌题材范围的开拓和各种杂体诗的试作。大凡日常生活中的所有细节,都可以在诗中加以表现,他们比韩愈、白居易走得更远。这种趋势,是唐诗向宋诗过度之中最重要的特色,“诗歌是发展的,诗歌的风格是始终在变化的。”此外,皮陆对唐代流行的各种诗,特别是各种杂体游戏诗,如吴体、齐梁体、回文诗、四声诗、迭韵诗、双声诗、离合诗、药名诗、县名诗、风人诗、联句、问答体皆有尝试。是否成功另当别论,但这种探索的勇气是很难得的。

在苏州唱和之前,皮陆并不相识,二人家世、经历也差别很大。来到苏州城之前,皮日休在竟陵耕读,24岁参加科举并不顺利。咸通十年,因为谏议大夫崔璞任苏州刺史,任皮日休为苏州军事院判官,遂相随到苏州。但陆家的产业却很丰富,从陆龟蒙的诗文中,可以知道他之所居有多处,虽称隐士,家境雄富。当时皮日休到苏州一个月,陆龟蒙便带着诗文上门来了。一个陌生的朋友拿作品来,皮日休拿词作考验他,立刻就能敏捷地应答。

咸通十二年三月,崔璞卸任。皮日休等到《松陵集》结集完成,为之作序、阐述二人诗学主张后,也离开了苏州。分别之际,二人并无送别赠行,从此各天一涯。十多年里,竟再无一字彼此道及。

“入世而多情的杜甫,写了20多首诗来怀念李白,皮日休人生最后十年存下的作品很少,我们不知道他发生了什么事情。但陆龟蒙的作品大量存在于后期,奇怪的是,对皮日休,他只字未提。”陈尚君说。在两年不到的时间里,“皮陆唱和”作品写得惊天动地,但是道别之后再无任何痕迹,这个困惑可能永远无法解释,但是仔细读他们的作品,却不得不说这是两个朋友一生最大的遗憾。

05-10 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