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最帅的诺奖得主,这本书是他生平唯一的实验文本,出版前在地下秘密风行-LMLPHP

▲年轻时的鲍勃·迪伦

1965至1966年间,正值创作巅峰时期的鲍勃·迪伦写下了一部难以被定义的作品,在出版之前,书稿就在地下秘密风行。在书中,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执政期间,美国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各层面交织冲撞的景况,被迪伦割裂、打乱,重新编排,他织入不少歌词的原形或变体,以文字唱出非凡的超现实之歌。这是极具实验色彩的文本,也是兰波、凯鲁亚克、金斯堡的交响与变形。

他是最帅的诺奖得主,这本书是他生平唯一的实验文本,出版前在地下秘密风行-LMLPHP

▲《狼蛛》

【美】鲍勃·迪伦著 罗 池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救救那些无法理解的人不要去理解”

罗宾·维廷

《狼蛛》写于1965至1966年间那狂热的18个月,当时迪伦还做出了他最有里程碑意义的三张唱片 :《统统带回家》( 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 ,1965)、《重访61 国道》( Highway 61 Revisited ,1965)和《美人复美人》( Blonde on Blonde ,1966)。

在 1966 年环球巡演期间,他随身带着的就是《美人复美人》母盘以及《狼蛛》校样 :一部三万词的非凡文本——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生动快照。

论者历来爱把《狼蛛》贬为纯属“意识流”的东西。其实,它无论如何都不是意识流。它用语整饬、精确,有着“节拍&心跳”。它是一部内容连贯的实验小说,有一以贯之的几个主题和中心:美国(因越战而分裂)、阿瑞莎、玛丽亚、声响、音乐、食物、身份、永不满足的饥渴、嘴巴、眼睛、肉体以及死亡。

跟他的唱片一样,《狼蛛》也是音声采录时代的产物。语言洪亮、铿锵、富有音乐性;它为人声而谱写,它是一场绕梁不散的演说,好比怀抱弦琴的荷马、炉边开讲的《贝奥武甫》、登台献艺的莎士比亚、麦克风前的狄兰·托马斯,还有现身歌舞厅的巴克利老爷。

亦如哈姆雷特的独白,它为现场演出而发。

经由摩登时代“不可言说的癫狂麦克风”,迪伦给文学送回了它久已丢失的声音;他为在线视听一代重新复活了一种古老的文学传统。在辽阔的神话口述传统中,在歌谣和蓝调中,语言生长着,呼吸着。在环环相扣的“自我&脊髓梦幻的联姻”中,有时,语言既谐音又不谐和,有时,它热情而流畅。

《狼蛛》展示了一种独特的禅机——伊丽莎白朝(如莎士比亚)敏感性与现代失能症的接合:禅可视为一种治疗“当代困境”的灵药;禅就是他的跳跳盒式句法以及整个儿不走寻常路的“他对于禅宗爆竹的就事论事的知识”背后的发条。

他是最帅的诺奖得主,这本书是他生平唯一的实验文本,出版前在地下秘密风行-LMLPHP

▲鲍勃·迪伦和女友

《狼蛛》所受的影响最主要来自 T.S. 艾略特的杰作《荒原》,这首长诗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的残破社会,在他的“一堆残破形象”里得以具象化。艾略特奋力去解析混乱,而迪伦却积极地迎接它,颂扬它,将它视为存在者的阴、阳本身。

以其废品站式的散文,《狼蛛》捉住了我们这个时代喧嚣嘈杂的噪音,就像我们被每日川流不息的新闻快报、大标题、广播电流声、暴乱、战争以及传闻的战争、突发消息、广告、海啸、粒子加速器、超级病菌、股市崩盘、集束炸弹、高速公路连环追尾以及自杀炸弹所轰炸。

《狼蛛》是游击文学;是一本小说,没错,但不是我们熟知的那种;是一部长诗,没错,但不是我们熟知的那种。它是彻头彻尾的颠覆分子:“[他]跟你的脑瓜玩耍&他违背了你曾受教的有关为人的一切/他不在历史书上。”

此人就是《狼蛛》中的迪伦。

所有这些混乱都源自现代生活一团乱麻般的困惑,就像开了快进模式的传话游戏,书中人物经常是各说各的。正与力求“完整信息”的传口令游戏截然相反。整部《狼蛛》都笼罩着一种无法平息的奇特食欲,而同时又有一大堆丰富过剩的食物象征。如迪伦歌曲《我同情这可怜的移民》(“I Pity thePoor Immigrant”,1967)所唱:“他有吃但却没有满足。”

嘴巴集中体现了迪伦这部“口书”的深处那种永不满足的饥饿:《……猎鹰之口书》《……喝一杯怪怪酒》《电影明星嘴里的沙子》《满口子深情的窒息》《吉他之吻……》《霰弹枪的滋味》《神圣破锣嗓……》。

更异想天开的是,书中不仅有大量的身体器官,还有一所医院——装满了病人和瘸子。 “在山区有一种病”“跛脚爱人”“癌症批评家”“在黑天使诞生时犯了心脏病”“前进,开枪!你需要的只是/一张执照&一颗软弱的心”“泽尔达起了一脸疹子”“关于这场世界游戏的/终局——如果你能为之发动细菌战/也许你可以卖上两倍那么贵”“收买你的创伤”……

疾病和道德沦丧常被联系在一起,就像麻风病人曾被视为贱民一样。如迪伦歌曲《开开门,荷马》(“Open the Door,Homer”,1975)所唱 :“要记住,当你到了那边/试图救治病人/你必须永远/先宽恕他们。”

《荒原》的核心主题是古代生殖典礼以那些渔人王式的角色得以重生。这种象征主义也同样是《狼蛛》的中心。跟《荒原》一样,《狼蛛》最终是要寻求一个精神上的决断。

《狼蛛》对《圣经》符码的引用随处可见:饥、渴、饮、食、鱼、饼、酒、血、水、光、暗、烛、福音、羔羊、陌生人、朋友、服装、赤裸,等等。反复出现的用语还有:理解、声响、干扰、信息、信仰和无信仰等,这些都是行话,同样,《狼蛛》还有大量饱含象征的符号,如:电影、电话、眼睛、高山。

这本书像个贮藏室塞满与食品有关的意象:饭店、食堂、餐车、酒吧、药店、厨房、食杂铺、超市、饭盒、冰箱、餐具室、菜谱、糕饼大会。开篇第一章实际上就发生在餐车式路边店,然后很多章节以吃食结束,但这样的暴饮暴食并不能抚慰内在的饥饿。

他是最帅的诺奖得主,这本书是他生平唯一的实验文本,出版前在地下秘密风行-LMLPHP

▲鲍勃·迪伦

《狼蛛》通篇响彻“黑夜撞车”的声音,咣当、轰隆、噗嗤,而“声响”则成为终极行话 :

合众国不是隔音的——你能以为任何东西都

无法触动那几万住在美元高墙背后的人——但你

的惧怕却能够引出真相……

——《免责的黑夜撞击》

把华尔街崩盘等同于耶利哥之战 :

于是百姓呼喊,祭司也吹角。百姓听见角声,

便大声呼喊,城墙就塌陷……

——《旧约·约书亚记》6 :20

……&那声音像约翰李胡克来了&哦老天爷

老大声了像一趟火车……那个在鼻子下面有个伤

疤的晕菜水手突然掌掴&脚踹小莎莉&叫她松开

他工装裤的裆部&你知道他知道有些事情在发生

&它不是那种司空见惯的声音让你看得清清楚楚

&车嗡冲哧呜撞啊……

——《吉他之吻&当代困境》

……也许那是子宫的呼唤——你懂的——

也许在你还小的时候,你听见一棵树倒下&那

声音响着唔呣&现在你长大了——每当你听到那

个声音——当然是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你就

想——哦我们应该说——把它点燃?

——《牛仔天使蓝调》

《狼蛛》的真意就在于它那种反动的禅机之乐,在《漂浮驳船上的玛丽亚》和精粹的《神圣破锣嗓&叮当咣当的早晨》这两章,他为性感女人们高唱赞歌。通过拉丁裔的玛丽亚、大地母亲般的阿瑞莎、异国情调的黛利拉和精明老道的乌鸦珍妮等女性人物,她们强烈的、种族性的“血液意识”,以及那确证生命的“孩子的狂乱脉搏”,迪伦欢呼着不可遏止的生命之力。

《狼蛛》尖刻抨击各种书呆、知识分子和临床理性,如“没用先生”和“就那谁”之类,还有教师、科学家、将军、商人以及政客们。

……下次见。我得去把戈黛娃夫人的画像拆下来因为那些神经学生要来这儿参观一个小时……

就像《瘦人歌》(“Ballad of a Thin Man”,1965)中的琼斯先生,那些“神经”学生显然太难以接受戈黛娃夫人赤身裸体的场面。他们的罪就是了无生趣。

而你现在拿到了这本《狼蛛》:“了不起的书/就是了不起的。”

——摘编自《狼蛛》附录

09-26 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