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新:机器人写手提升了信息的生产能力,让记者更加专注人文关怀丨聚焦中国网络媒体论坛-LMLPHP

现实生活中,既有大量标准化数据,更有大量非标准化数据,智慧媒体阶段如何实现标到非标,非标到标?

在今天下午举行的“2020中国网络媒体论坛”的技术分论坛上,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裘新表示,智慧媒体阶段具有两个显著特征,数据的“标到非标”,可以利用统一平台实现个性化的信息精准匹配,为“千人千面”的自定义服务提供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非标到标”是指,经过格式化处理的非标数据一定要形成标准的数据库,帮助用户发掘信息逻辑。

2014年以来,中国的媒体融合发展大体呈现出三个阶段,分别是技术服务内容的融媒体阶段、技术引领内容的智能媒体阶段、技术生产内容的智慧媒体阶段。

目前,上海报业集团旗下解放日报/上观、文汇客户端、新民客户端等主流新媒体阵地,澎湃新闻、界面·财联社等现象级新型传播平台,以及第六声、上海日报SHINE、唔哩、周到等特色新媒体集群,共同组成“三二四”全媒体传播格局,影响日益扩大。

然而,当前布局仍然存在瓶颈,如缺乏能够真正与商业性新闻客户端相抗衡的平台级项目,缺乏以互联网技术为驱动的项目,缺乏将内容传播与社交、服务相融合的社交媒体平台项目,缺乏能够摆脱以广告为唯一收入来源的成熟商业模式等。

现有背景下,裘新认为,“谁最先找到新的技术应用场景,谁就有机会抢占互联网舆论战场的新高地。”

内容为用,智能媒体运营场景创新

“技术引领、内容为用”,则是智能媒体阶段的主要特征。

在智能媒体阶段,技术全方位渗透到内容生产、展现的各个方面,包括信息快速搜集(如爬虫、去重)、信息的生产(如机器人写稿、自动翻译、智能审核等)、信息的展现(如新闻内容可视化)、信息场景的设计(如运用平台)。

裘新认为,在此轮技术创新中,以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6大技术为“经”,以新闻传播的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等5大流程为“纬”,共可编织成20个“智能媒体”运营场景。

例如,在智能硬件场景中,“无人机、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硬件的普及将进一步拓展新闻信源,成为实时在线的‘通讯员’。”裘新说,同时,数据源的扩张、数据价值的放大、数据新闻生产效率和质量的突破性升级,将使新闻产品全息化成为可能。

在机器新闻场景中,机器人通过对各类数据的获取、分析与解释,在语义理解的基础上套用一定的新闻模板,对基本数据和观点形成故事化叙述,整合形成作品。裘新表示,“机器人写手提升了信息的生产能力和发布效率,让记者更加专注于独到深度的报道和人文关怀叙述。”

此外,在智能融媒体中心、区块链版权系统、用户平台与智能分发系统、虚拟主播与交互式新闻等多个运营场景中,皆蕴含着这一轮技术创新最有可能得到应用、嫁接出的果实。

数据进化:标到非标,非标到标

技术生产内容的是智慧媒体阶段。智慧媒体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其一,利用统一平台实现个性化的信息精准匹配;其二,帮助用户发掘信息逻辑。简而言之,即标到非标、非标到标。

裘新表示,现实生活中,既有大量标准化数据,更有大量非标准化数据;智慧媒体解决了固化数据与动态数据分析的进化。

以上市公司服务为例,常规数据库只能推送财务数据、股东数据等相关标准信息点,但对于智慧媒体而言,可以通过对上市公司经理人报告、上市公司公告、上市公司互动易问答等非标数据处理,形成对上市公司动态跟踪与评判机制。

“标到非标,解决了针对不同投资者个性化产品的生产可能,从而为‘千人千面’的自定义服务提供解决方案。”裘新说。

与此同时,智慧媒体产品的后台支撑系统仍需要标准化,即无论需求千变万化,经过格式化处理的非标数据一定要形成标准的数据库,由数据库对前台产品需求进行响应。这又是一个非标到标的过程。

裘新透露,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的界面财联社,已在上市公司公告、研究报告、互动易、调研纪录等四大领域完成非标数据的格式化处理,今年底或将建成中国第一家证券领域智能非标数据库。

09-27 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