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眼婆娑中读完了作家何建明的又一力作《革命者》,心中激荡着难以言说的悲怆之感。作者笔下狂飙式的历史风云、政治突变、残酷斗争令人触目惊心,全书生动真实再现1921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夜那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还有那群鲜活、聪慧、倔强,富有凛然正气的年轻革命者们。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中华民族杰出的儿女俊秀,为中国之昂扬崛起,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付出的又何止是筋骨的折磨、肉体的疼痛、生命的代价。
从2014年到2019年,何建明曾不止一次地奔走在鲜血染红、开满丁香的雨花台,或在阳光照耀、细雨纷飞的上海偏僻弄堂、小街,寻找、呼唤着烈士的名字,他想尽可能多地把留下名字、不为人知和没有留下真实姓名的牺牲者们,全部溶入他的文学叙述中。他期望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的重要时刻,给可尊敬铭记的英烈一个交代,给广大读者一个交代,告诉大家今天的生活是怎样的来之不易,又该怎样去珍视才不会辜负前仆后继、出生入死的先驱者高山雪水一样纯美、干净的灵魂。
于是,他饱含浓情地写下第一位牺牲在上海滩、年仅20岁的共产党员黄仁;第一位惨死在帝国主义屠刀下,仅入党三个月的中国工人顾正红;第一位军人党员,也是陈列在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遗像第一位的烈士金佛庄;被王明和康生诬陷,“肃反”中冤杀的俞秀松,一直到离新中国成立还有几个月,离上海解放仅有十天的被反动政府杀害的13位烈士……
《革命者》
何建明 著
张安朴 绘 插图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24年10月,上海商界、学界等团体为纪念辛亥革命13周年举行了集会,黄仁被一群国民党流氓从七尺高台上推下,活活打死。
1925年2月3日,上海 “二月大罢工”,日本人川村将一颗罪恶的中弹打在了顾正红的腹部,倒在血泊中的顾正红强忍剧痛,双手紧紧抓住身旁一棵小树,颤颤巍巍地站了起来……川村手中的枪再次响起,日本凶手竟然又上前对准他的胸膛补了一枪,随即以铁棍猛击头部。
宣中华,上海工运领导者之一,曾任中共闸北区委书记。1927年4月17日晚,敌人在对宣中华进行了长达三天的残酷用刑后,让手持大刀的刽子手将他斩腰断首……
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在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土地上被帝国主义残忍地杀害。
为什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土地上会如此嚣张?为什么劳动者做牛做马,却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年轻工人的死,抽动了中华民族根根筋脉,伟大的革命运动“五卅运动”引发了城市革命和武装暴动的大幕,动摇着帝国主义在华的黑色统治。然而,这一刻,也是血雨腥风、严酷岁月的开始,为了新中国的诞生,革命者流淌出的鲜血,染红了百里黄浦江、万里扬子江。然,最可贵,最令人惊叹的是,一批批革命烈士倒下了,一批批年轻的革命者擦干眼泪,又继续奋勇向前。
全国学生联合会代表大会主席,黄仁的同学、好友郭伯和对着黄仁的尸体发誓:
我将为你高呼而狂号,
我将为你哀则悲啼,
我将为你完成未完成的工作,
我们从此更热烈更奋勉,
我们要大家站在革命的前线,
先我们而死的黄仁同志啊,
请你们给我们些刺戟,
我们踏着你的血迹上前。
随后,倒在血泊中的是点燃上海民众革命之火的邓中夏、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恽代英的交通员、年轻的共产党员何秉彝,同济大学学生尹景伊、陈虞钦等30位正值青春年华的年轻学生、职员,冲锋在“五卅运动”前列,让帝国主义仇恨的年仅26岁的共产党员刘华,还有郭伯和、黄竞西、刘伯坚、杨光华、许包野、张秋人、钱壮飞、蔡和森、澎湃、杨殷、张太雷、柔石、胡也频、殷夫,贵州籍小烈士,仅16岁的袁咨桐等等……多数是化名,未知其真实姓名的无名烈士。
在被称为革命大熔炉的“上海大学”校园内,再次响起嘹亮悲壮的《国际歌》,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瞿秋白正在给同学们上课。瞿秋白俄语水平极高,与列宁有过面对面的交流,是一名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在中国革命和革命进程中的曲折与复杂中,表现出的坚定与自信,明确与果断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折射出瞿秋白表里如一的伟大人格。
1935年,重病的瞿秋白与何叔衡在将要举行万里长征的时候被送往上海养病。途中,护送他们的小分队遭遇武装追袭,何叔衡坠崖身亡,瞿秋白惨遭敌人逮捕。6月18日,不为蒋介石利诱恐吓的瞿秋白,在福建长汀中山公园,用中俄文高唱着《国际歌》英勇就义,终年37岁。
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革命胜利万岁!共产主义万岁!是瞿秋白、邓中夏、刘华、恽代英、李硕勋、无数仁人志士为新中国成立献出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时,高喊出的心中誓言、赤胆忠心、梦中理想。为此,他们被打断腿骨,他们的十指、双足被插上竹签,四肢被钉在铁柱上,任敌人刺开胸膛,流尽最后一滴血。
1931年7月26日,南京历史上的“四一〇惨案”,国民党南京市公安局局长温建刚和特务头子陈堡元奉蒋介石之命,亲自指挥侦缉队对侯绍裘等九位中共南京市委地下党负责人进行了残忍屠杀,将九位革命者的舌头割下,将他们装进麻袋,一个个用刺刀戳死,投入了秦淮河……
秦淮河的水在流,一直在流,在苏州河边长大的何建明含着热泪,为我们记下了这九位烈士的英名,他说:“想象不出,如此灵动的江南水国,竟然能够锤炼出这么多铮铮铁骨的高明侠士。”九位烈士除了山东籍烈士梁永,大多是上海人,或与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出生之地在上海、革命的生涯在上海,青春铸就的英魂在上海,而这9位烈士中年龄最大,也只有44岁的陈君起,竟然是一位出生在富饶之乡上海嘉定南翔镇,父亲乃前清翰林的中年妇女。
呜呼!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怎样的情怀,现在的人怎能够体会,又怎能够理解。但,就是这样一批信仰共产主义,怀着为人民求得解放的坚定信念的中国知识分子,在胭脂纷飞的上海滩延伸出了一条用鲜血和生命铺就的革命之路。
为了让读者尽快地进入状态,何建明在他激情高涨、悲愤难抑的情绪中将烈士的英雄事迹一次次推向高潮,使读者经历了革命者高尚、忘我、无私、勇敢的精神洗礼后,体会着苦难的辉煌、胜利的喜悦,坚韧的毅力中蕴含着的人的生存价值。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驱、缔造者们在斗争中显现出的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立意志、憧憬与希望。为什么《革命者》中烈士们悲壮而残酷的革命经历,让我们看到的永远是最高、最强,接近崇高智慧的激情和壮丽,而非悲剧的、失意的咏叹?为什么在任何时候,他们赴汤蹈火、不怕流血的英雄壮举,都令人肃然起敬?
因为,和人的生物性欲求相比,有一种人更看重人的尊严,人的精神性的存在。冲锋在“五卅”反帝运动前沿,普通工人刘华受尽毒刑,绝不屈服,在反动政府的威逼下,让他说出不再罢工的条件,他的头颅往上一扬:“我们的条件是,帝国主义势力从上海、从中国滚出去,并且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推翻卖国求荣的封建军阀政府,实现中华民族和工人阶级的解放。”
久经考验的革命战士赵世炎新婚不久便被叛徒出卖,敌人在对他施以严刑却没有获得任何结果,问他,你们共产党人心里想的是什么时,赵世炎说:“我们想的是广大劳苦人众的幸福生活和明天有个美好的国家。”……
尽管革命的道路曲曲折折、残酷无情;尽管与英雄形成鲜明对比的叛徒丧心病狂、出卖革命,但是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植根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决心,让他们最终在淬火中战胜了痛苦的折磨、人生的命运。
在《革命者》中,何建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清醒地意识到,当年,中国共产党人在城市、在上海搞武装暴动的残酷性和被逼无奈的严峻局面。但是革命者的高贵,就在于面对死亡,无私无畏。1927年大革命失败,三位重要人物汪寿华、罗亦农、赵世炎同一时间牺牲,都是26岁,都是年轻俊才。血铸的教训令人痛不欲生,也因此成就了党和革命者选择农村包围城市的另一种历史必然。何建明写道:“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城市革命和城市斗争中的英勇奋斗以及用血的代价换取的经验和教训,就不太可能有后来毛泽东在井冈山所做出的伟大而正确的中国革命方向的一句经典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在上海龙华、南京雨花台纪念馆里,他仔细寻找着能找到的一切细节,但是无论如何,他也无法找到纪念馆里约3000名英烈的生平、事迹,更何况还有不知多少隐姓埋名、不为人所知的牺牲者,只能极为遗憾地在《革命者》中,唤出百多人的名字,尽可能完整地讲述他们的故事。
革命者是最珍视生命,最懂得爱的。然而,为了让更多的中国人享受生活、拥有爱情,他们却无怨无悔地牺牲着自己。《革命者》中对革命者的爱情做了动情描述,夏之栩对赵世炎的爱恋;苦等了许包野52年的妻子叶雁蘋对丈夫的爱;“龙华二十四烈士”中,一对在囚车上举行了婚礼的年轻夫妇,蔡伯文真和伍仲文的爱情故事;飘散在雨花台、上海滩的一位叫丁香的烈士和她爱人阿乐在白色恐怖下,浸透着满腹柔肠与人性之美的爱情故事;还有电影《洪湖赤卫队》中韩英的原型之一钱瑛和她的爱人,共产主义的钢铁战士、中国工人运动的工人领袖、广西中共组织的缔造者谭寿林感天动地的爱情,无一不让人潸然泪下。“我的灵魂是追随着你,追随着我们鲜明的旗帜。”这是英雄谭寿林留给妻子钱瑛的最后遗言。
英雄死而无悔,精神的贡献远远超出了个人肉体的生命价值。那个残酷的黑暗的世界,不知有多少感伤离别,凄厉遗言打动着人们的心。烈士的英魂如挽歌绝唱,如礼赞昂扬不衰。这一切,都要求我们静观自己,以独立思考的能力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这也许是《革命者》这部记录烈士足迹、闪耀共产党思想光芒的长篇报告文学对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