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除夕上海影人联欢:程之和吴海燕合作京剧《霸王别姬》

最近在网上看到了上影演员剧团1980年春节联欢会的纪录片。当时是风雨过后,百废待兴,欢乐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多年后,再看到纪录片里一个个熟人,他们大多已不在人间,不由百感交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写过一篇《那些故事片演员》,写了舒绣文、孙道临、刘琼、陈述、上官云珠、林彬等多人。转眼,又过了三十年,很想再写一篇,以纪念我跟他们的合作,记录我们曾经共享的欢乐。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上影翻译片演员组,大多数年轻人都是学生出身,没有演戏经验。因此组长陈叙一靠着他解放前在“苦干剧团”工作过的老关系,从故事片厂借来很多台词好、会演戏的老演员和我们一起工作,时间或长或短。他们既是电影界的前辈,也是引领我们深入艺术殿堂的引路人。我跟高博、刘琼、凌之浩、崔超明等都配过夫妻。温西莹配彼得大帝,我配皇后叶卡捷琳娜。跟卫禹平不但配过夫妻,还配过母子。这种“以老带新”的搭配,使我们在工作中得以快速成长。

苏联拍摄的《安娜·卡列尼娜》是我们当年的重点片。特地从演员剧团借来了舒绣文配安娜,韩非配沃伦斯基,邱岳峰配卡列宁。扮演安娜的塔拉索娃是当年苏联女演员中的一姐。听说,她每次演出,都要苏共党中央批准。可惜那时她已人过中年,过分发福,与小说中描写的窈窕、靓丽、风情万种的安娜相去甚远了。因此不受观众欢迎。但是,从整部戏来说,却是最忠实于托尔斯泰原著的。那时的绣文与韩非早已是蜚声全国的大明星了。他们没有一点点名人架子。绣文拿了稿费,还请大家去吃西餐。大家一起工作,亲如兄弟姐妹。整部电影不太好看,配音却绝对一流。

配完《安娜·卡列尼娜》,我跟韩非、绣文又共同配了高尔基的《母亲》。绣文配母亲,韩非配儿子,我配儿子女友。戏虽不多,却有机会跟在棚里,向他们偷艺。

1954年,陈叙一亲自担任译制导演东德影片《不可战胜的人们》。影片讲的是20世纪初,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的工人罢工斗争。我配的是罢工工人的妻子,虽然连名字也没有,就叫“修茨太太”,却是影片挂头牌的主角。修茨太太从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最后成长为支持工人罢工的积极分子,因此受到社民党领袖倍倍尔的接见。他请修茨太太跳舞,修茨太太请他吃蛋糕。倍倍尔由韩非配音。我猜,很可能我就是因为修茨太太配得出色,才获得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优秀电影工作者”银质奖章吧。

1956年,黑白版的《孤星血泪》,由尚华和我配男女主角匹普和艾丝泰拉。中叔皇配强盗,程之配律师。那就是师傅给徒弟站台保驾了。程之嗓音醇厚,戏路又宽,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是来我厂配音次数最多的故事片演员之一。

“八部样板戏”的年代,我和程晓桦在休息时,偶尔也会唱上一段《龙江颂》或者《杜鹃山》。由严崇德拉二胡,替我们伴奏。后来程之来了,他的二胡伴奏拉得那样出神入化,好像使我们唱得也比平时好了。有同事打抱不平说:“有了程之,你们就再也不找小严了。”我们说,那当然,小严跟程之根本不能比。厂长老陈说,你们知道程之是什么来路? 他父亲是上海滩著名的票友,梅兰芳都是他们家的座上客。他这种顶级的琴师,给你们这种不入流的人伴奏,敢情你们觉得他好!

我的老朋友们 | 苏秀-LMLPHP

程之、陈述、于飞、曹铎、冯奇

看到陈述,不由又想起他说的“中式英语”段子来:解放前,警察中当官的多半是洋人,在沪的外国人也要请中国保姆。所以,那些警察和保姆也不得不学说英语。但是,他们只会一些单词,完全不懂文法。因此,就有了这种“中式英语”。如一名警察向上级汇报出了车祸,就说:“A  car from east,a car from west,two   car kiss kiss,glass pingbang.”[一辆汽车从东面来,一辆汽车从西面来, 两辆汽车亲亲嘴,玻璃乒乓(碎了)]。”

他这一说,我们大家也来了兴趣,纷纷创造起这种中式英语来。而其中,最有实用价值、因而也最有生命力的一句,就是胡庆汉的创造——早晨,大家洗好杯子,放好茶叶,只听见胡老汉在外面就一声高喊:“open water(开水)来了!”

2020年8月31日    

10-04 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