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年前,这里的画师将《长恨歌》画成20多米长卷-LMLPHP

公元806年,“马嵬坡事变”发生半个世纪后,诗人白居易赋诗《长恨歌》,用浪漫笔触将这段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生动再现。

有人说,若举一首诗代表唐代的文化精神,必定是《长恨歌》。这首长篇叙事诗一行世,便轰动全国,并风靡日本。日本“古典文学双璧”——《源氏物语》和《枕草子》,都有《长恨歌》的影子。17世纪40年代,日本皇家画师狩野山雪还将840字《长恨歌》画成20多米长卷,原画现藏爱尔兰切斯特贝蒂图书馆。

上海古籍出版社得知这幅画作的存在,第一时间联系了馆藏方,着手在国内引进出版,并邀请复旦大学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陈尚君结合诗歌,对画作所反映的故事、名物制度等,进行详细解读。

用墨技巧,深受中国宋元绘画的影响

为什么在《长恨歌》传入日本几百年后,依然会有狩野山雪这样的大画家为它作画立传?这要从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以及日本人对这首诗的喜爱说起。读过历史的都知道,日本崇拜唐朝文化。当时,有一位深受日本人喜爱的中国诗人:白居易。在他众多诗歌作品中,《长恨歌》对日本影响最大,当地甚至一度出现“杨贵妃崇拜”的文化现象,还煞有介事地为她修建坟墓、雕刻塑像。

300多年前,这里的画师将《长恨歌》画成20多米长卷-LMLPHP

狩野山雪是狩野派的代表人物。狩野派是日本美术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画派,在日本画坛活跃了400多年,长期担任日本幕府的“皇家画师”。狩野山雪颇通汉字,读了不少中国画史著作。他发现,当时的日本有许多关于《源氏物语》的绘画,但作为《源氏物语》灵感来源的《长恨歌》,却没有一件完整的绘画作品去展现。于是,狩野山雪便开始了20多米巨幅画卷的创作之路。

虽然,历史上以唐明皇和杨贵妃为题的绘画并不少见,但多为片段式的呈现。而狩野山雪这幅,从“杨家有女初长成”开始,到“此恨绵绵无绝期”结束,基本把整首诗、整个故事都画了下来。打开长卷,春寒赐浴、安史之乱、马嵬坡事变、道士寻芳魂等细节,似乎打开了一扇通往大唐的门。

300多年前,这里的画师将《长恨歌》画成20多米长卷-LMLPHP

在绘画题材和用墨技巧上,狩野山雪深受中国宋元绘画的影响。比如体现道士受玄宗之托寻贵妃芳魂:“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他用水墨勾勒,体现山云缥缈,还采用大量的留白手法,突出人之渺小、寻觅之不易。

在表达方式上,这幅画卷又具有日本绘画风格粗犷、线条明快的特点。比如贵妃之死,唐人有上吊、绞死与吞金的不同说法,此画卷写贵妃将死,诸军将兵器环绕,中间一人手中有绳索,寓指贵妃将被绞死,画面表达上很有张力。贵妃临死不失仪容,寄意死非其罪。画面上方树林间有几位哭泣的大臣,借他们的伤感传达“君王掩面救不得” 的绝望。

上下对照,一边赏画、一边品诗

为了让读者更好理解这首诗和这幅画,出版社邀请研究唐朝文学领域的专家陈尚君结合诗歌原文,对画册作了生动解读。比如,阐述这句:“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陈尚君给出的解读是:马嵬坡事变是唐王朝的重要转折点。此后明皇入蜀,太子西北行,依靠朔方军的支持自立为帝,是为肃宗,尊明皇为太上皇。明皇此时应坐在羽盖车舆之中,行进的队伍中没有刻画他的具象,但队伍时断时续,山高路险,处处都将“云栈萦纡”、日色晦暗的氛围传达出来。

300多年前,这里的画师将《长恨歌》画成20多米长卷-LMLPHP

陈尚君认为,《长恨歌图》所展现的,是日本绘师所理解的唐风,其中服饰、宫殿、陈设、乐舞未必皆符合唐制,必有画师理解偏颇的成分。但就全卷来说,以近三十幅长短不一的画面,完整展现唐明皇与杨贵妃所经历的曲折故事,将《长恨歌》华艳风情的男女情爱事实,生动立体地传达出来,实属不易。

300多年前,这里的画师将《长恨歌》画成20多米长卷-LMLPHP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长恨歌图》的装帧设计亦可圈可点,请来设计师潘焰荣耗时大半年完成。该图册一函两册,分上、下两卷。内文采用古典经折装,每一卷展开都是一幅近10米长的高清古画。每个对页由上、下部分组成:上半部是高清原画;下半部则以左右对照的方式,将诗歌原文及陈尚君教授的解读按竖排呈现,让读者一边赏画、一边品诗。

05-12 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