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有害健康”是一句最有用,却也最没人听的话。而一个抽烟的人,你影响的,不只是自己的健康。
据“湖北经视”报道,2016年武汉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忽然说头晕、头痛,而且几天过去了,头痛没减轻反而更严重了。随后,小女孩去医院检查,结果显示小女孩的血压高达170,甚至远超一个成年人的正常收缩压。
随后,在小女孩的父亲到达医院后,经过医生询问,医生发现小女孩的爸爸烟瘾较大,平时一天要抽2~3包烟,所以家里也经常是烟味,医生表示,小女孩的收缩压高于她父亲长期抽烟有着很大的关系。
实际上,家长吸烟正对儿童产生巨大影响。
2015年10月,由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疾控中心联合发布《中国无烟政策,效果评估及政策建议》报告,报告指出中国有将近7.4亿人每天暴露在二手烟雾的危害之下,其中有1.82亿是儿童。在中国,每年约有十万人死于二手烟的环境,140万人死与烟草有关的疾病。
你的一口烟,影响孩子一生
1、引发儿童呼吸系统疾病
中国控烟协会原常务副会长许桂华2019年10月在控烟活动上表示,父母任何一人吸烟,儿童患上呼吸道疾病、下呼吸道疾病和喘息性疾病的风险均高于父母不吸烟的儿童,且儿童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次数随吸入二手烟的增加而增加。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发布的《儿童呼吸健康科普白皮书》显示,14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占比达51.87%。导致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室内环境问题位居第一的就是二手烟。
2、增加儿童患癌概率
2013年,伯克利实验室发表了一项研究证实,三手烟中的有害物质,可以引起核内DNA碱基氧化或基因链断裂,造成基因突变,后者正是癌症发生的关键步骤。
2018年,Clinical Science 杂志发表的一篇科学研究指出,幼年小鼠只是短暂地暴露于三手烟,就大幅增加了成年后肺癌发病率和严重程度。而研究人员从三手烟样品中,发现了多种潜在致癌化合物,比如,多环芳烃(PAH)和烟草特异性亚硝胺(TSNA)。在人类肺癌细胞体外实验中,进一步证实:三手烟中的这些致癌物质,能够诱导细胞DNA双链断裂(DSB),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和肿瘤形成。
3、引发心血管病
有研究发现,与不吸烟的父母相比,与吸烟者一起长大的人更容易发生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是一种心律不齐,它的发作不会立即危及生命,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可能导致卒中或心力衰竭。研究人员发现,父母每天吸一包香烟,他们的孩子最终患上心房颤动的风险增加了18%。
4、导致儿童肥胖
2019年一项发表在《中国学校卫生》杂志上的研究指出,父亲吸烟会增加儿童青少年发生肥胖的风险,经多因素调整后表明,父亲吸烟的儿童青少年发生肥胖的风险为不吸烟组的1.28倍。
为了孩子,请戒烟!
“三手烟”值得警惕
许多人意识到“一手烟”和“二手烟”的危害,于是抽烟时会特意避开孩子和孕妇,在家烟瘾犯了就去阳台、厕所抽。
但是你知道吗?只要你还在抽烟,另一种更可怕的污染方式——“三手烟”,就会悄悄毒害家人和孩子的身体。就会悄悄毒害家人和孩子的身体。
“三手烟”是指附着在衣服、墙壁、地毯、家具甚至头发和皮肤等表面的残留烟草烟雾,所含的有毒成份包括氢氰酸、丁烷、甲苯、砷、铅、一氧化碳以及十一种高度致癌的化合物。
三手烟在室内停留的时间相当长,香烟熄灭后6小时它们依然存在,这些残留物可能会与室内的其它污染物产生反应然后形成一种有毒的混合物。人体可以通过呼吸道吸入、消化道吸收和皮肤接触这3种途径接触到三手烟。
“三手烟”对婴幼儿的危害尤其大。因为婴幼儿和儿童的体重轻,按每公斤体重计算,要比成年人呼吸更多的空气,从而会吸入更多的污染物。而且孩子的免疫系统较脆弱,吸入这些有害物质后,可引起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甚至泌尿生殖系统等各种问题。
怎样避免“三手烟”危害?
不要在长期生活的室内或者家里吸烟,不要在公共场所、车内吸烟。
如果有人在家里、车内吸烟,要及时进行通风,清洗甚至更换可能被烟雾污染过的家具、衣服、地毯、沙发罩等,把残留香烟对人的伤害降到最低。
不要让吸烟的人靠近你、你的孩子或宠物。
如果要亲近孩子,吸烟后要洗手洗脸,条件允许的话最好洗头洗澡,换身衣服。
尽量选择墙上有“禁止吸烟”标识的餐厅、培训班或其他室内场所,降低接触烟草的几率。
特别提醒:电子烟也会产生“二手烟”、“三手烟”,它也含有尼古丁,并不是无害的!
迄今为止,尚没有彻底或很好清除“三手烟”的方法。
有人可能会说,我现在没结婚也没孩子,不会有影响,但事实证明,吸烟造成的危害,会遗传给下一代!
2017年,一项发表在《Circulation》杂志上的研究结果显示:在部分人群中,有一种基因变异,这种变异是“好基因”,可以降低发生冠心病的风险,对人有保护作用。然而,吸烟会降低这种保护作用。吸烟,会让你的基因发生改变。吸得越多,改变越明显。而且,改变的基因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
为了自己的至爱,
同时也为了自己。
请不要再吸烟了!
来源:综合自健康时报、邵逸夫医院、健康中国等。|图片:本报记者 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