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浦东书院镇桃园村“懂行”的居民遇到自己的社区民警会觉得疑惑:“我们这里怎么来了个穿‘白衬衫’的领导?!”而他们会得到的回答常常是:“不是领导,我还是原来的严建清!”
严建清是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书院派出所的民警,自1997年从海军南海舰队转业至公安队伍,他已担任社区民警23年,如今是一名坚守在基层岗位的三级警监。
除了扎根基层、用真心服务群众,这些年严建清也从琐碎工作中抽丝剥茧、不断总结经验。他陆续撰写《不拘形式开展警情通报》、《怎样与群众沟通》等多篇文章,还编写了教材《登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事》、《入室盗窃类案件回访的实施》,成为上海公安系统“破解社区民警群众工作能力弱难题”的优秀范例。
从服从安排走上社区民警岗位,到如今对社区家长里短了如指掌侃侃而谈,严建清说,他用的是“换位思考”的方法,做的是群众能接受能满意的工作。
做“不拘一格”的防范与普法宣传
“老严,你怎么变黑变瘦了?”走在路上,村民跟严建清打招呼。今年8月至10月,严建清要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入户防范宣传,他当时定下目标,打算第一个月完成约百分之六十的工作量。炎炎烈日,等着他的是318名对象的入户宣传任务。当被问及工作的重头为何要放在8月,严警官说,“宣传对象好多是大学生,趁暑假在家最方便。等到上学,面对面的机会就少了,仅仅通电话他们可能不够重视,我不放心!” 考虑到年轻人白天喜欢出门,严建清就选择晚上加班上门宣传,保证见面率。
然而事情总有例外,有些年轻人连晚上都很难见着。于是严建清开始挨个打电话,和年轻人们约时间。有人晚上10点才回家,严建清说:“你放心,定好时间,我肯定上门!”
除了大学生,严建清走访的年轻人也有不少是来沪打工者,他们工作辛苦,回到家就想好好休息。他慢慢摸索出一套敲门的“门道”:“你晚上去敲门,如果人家在休息,咚咚咚去敲,他们肯定觉得很烦。你要先轻轻地敲,如果没有反应,再加重一点敲,这时候如果他有回应了,你可以说‘对不起我是派出所的民警,有宣传资料麻烦你拿一下’,你放低自己的姿态,人家就能感觉到亲切。”
就这样,到9月22日严建清已经完成全部对象的宣传任务。许多来沪人员也对他熟悉起来,有人跟他开玩笑说:“严警官,你怎么一点也不像个警察,就像邻居家的大爷!”
对于宣传,严建清其实早有一套经验。2007年他就提出了“不拘形式”主动宣传,还开发了课程《不拘形式开展警情通报》。“刚开始不会讲课,我专门去学校请教老师,后来自己晚上听网课学,学了再拿来用。”
严建清的课随时随地都能讲起来。到企业检查安全工作时,他利用企业的扩音器,请他们边干活边听广播;去村里开展工作,他会在老年人的聚集点简单做一个警情通报;晚上外出清查时,他也会把来沪人员召集起来听课。“这样不拘形式,他们挺认可的。”严建清说。
藏着真诚与坚持的手写信
除了急中生智果断把握宣传时机,身为社区民警更需要无数耐心与坚持。
2005年,严建清在派出所等来了一名外逃7年的盗窃犯。
回忆起这件事,严建清感慨不已。“我当时手写了一封信给他,当时根本不确定他能不能收到。没想到几个月后,收信人真的在派出所门口打来电话投案自首。”
那是他从警的第二年,辖区里发生了一起盗窃案。嫌疑人是一对兄弟,哥哥叫吴小明,弟弟叫吴小建。由于父母去世早,两人均由大姨抚养,没想到兄弟俩竟偷了大姨家10万元,而后不知所踪。
严建清自此开始了寻找这对兄弟的漫漫长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1年弟弟小建落网,可遗憾的是哥哥小明依然杳无音讯。
2005年6月的一天,严建清意外得到小明因病住院的线索,可惜等他赶到医院,小明为了不付治疗费已经偷偷溜走。虽然与小明擦肩而过,严建清却不仅没有气馁,反而第一时间通过医院获取了小明的住址,并手写了一封信劝他,“逃亡的日子一定不好过,我相信你向往自由生活,想堂堂正正挺起腰做人,我等着你的回音。”
一星期后,严建清接到了小明的电话,他说:“严警官,信是我昨天收到的,读了以后一整夜都没睡着。您说得对,谁不想挺起腰杆堂堂正正做人?您等我,我19号就去派出所!”
可到了6月19日,严建清从早等到晚,小明始终没有出现。深夜11点多,他等来了小明的电话:“严警官,对不起,我今天没能来派出所,因为我住在旅馆没钱给人家结账,但您放心,等结好后我一定来派出所!”
有了小明的电话号码,他一次次与小明通电话,每次都语重心长地劝说。虽然对方一再变卦,但严建清依旧没有放弃。10天后,他再次接到小明的电话:“严警官,我在派出所外面,马上进来。”严建清赶紧起身来到门口,马路对面的树荫下站着的果然是小明……
至此,潜逃在外多年的“迷途”青年终于回来了!这件事给了严建清莫大的鼓舞,也让他更坚信:只要在工作中用心用情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社区警务工作一定能开花结果。
“严警官,将来我结婚的时候您一定要来!”
严建清有个习惯,每一次处警时,总要拿出笔记下对方的需求。虽然群众们的需求五花八门,很多不在民警职责范围内,但他说:“群众有时也不知道该找谁,我把需求记下来,能帮的就尽量帮他们。”
2009年夏天,辖区内的居民小顾拿着上海交大的录取通知书欣喜万分地来派出所找严建清报喜。 她对严警官说,“无论我以后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做一个像严叔叔一样有爱心的人。”
见到小顾,严建清就像见到自己的孩子一样开心,而故事要从几年前开始讲起。
2003年9月,严建清受理了一起交通事故,一名中学生骑自行车不慎撞倒一位老人,造成老人手臂骨折。那名中学生就是12岁的小顾。被撞的老人已79岁高龄,且常年生病,家中并无经济来源,近千元的治疗费用是个难题。而小顾一家是靠政府救济的特困户,对这样一个家庭来说近千元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小顾的母亲对严建清说,我信任您,对于支付这笔钱我没有异议。但她能想到解决费用的方案,却是让女儿辍学去服装厂上班。
得知此事的严建清第一时间去小顾的学校了解情况,发现小顾学习成绩优异。他马上向所领导汇报了这个情况,全所同志慷慨解囊,捐款解决了大部分医药费。
严建清改变了小顾母亲的决定,也因此改变了小顾的人生。从此,书院派出所与小顾结下了不解之缘,严建清更是经常看望小顾,关心她的生活和学习,为她带些学习用品。从那时起,书院派出所还建立了帮困救扶机制,一直持续至今。
这些年,小顾和严建清俨然成为了亲人。那个曾经因为一次无心之失差点辍学的女孩,在经历过人生最重要的分水岭后,一边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一边向严警官郑重发出邀请:“将来我结婚的时候您一定要来!”
“做群众工作,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渺小的,只有团结起更多力量,才能把事情办圆满。”抱着这个想法,严建清在辖区建立了一支民间疑难纠纷协调小组作为自己的“智囊团”。“我从1999年就开始寻找合适的人选,他们主要是村里一些有威望的老人。”一遇到村里有土地纠纷、邻里矛盾等问题,严建清就会请“智囊团”出面调解,矛盾往往很快就能解决。
今年国庆,严建清依旧坚守在岗位上,他说:“你们开心地过自己的日子,我们在这里给你们坚守阵地。”
通讯员:凌凯敏 沈洁
图片:上海警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