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太湖防汛当好“前哨站”沪苏浙皖共筑“气象堤坝”-LMLPHP

国庆长假前,上海出汛。回望今夏汛期,暴雨一轮接一轮,太湖水位也曾一路飙升,超警戒持续48天。面对防汛严峻形势下,沪苏浙皖四地气象部门共同构筑起一座“气象堤坝”。日前,记者走进上海中心气象台太湖流域气象中心,与这群“气象尖兵”一起回顾了太湖防汛气象保障的日日夜夜,讲述他们是如何精细化预测太湖这盆“头顶水”的。

太湖流域洪水红色预警,最高水位达历史第三高

6月28日,太湖水位超警戒3.80米,发生2020年第1号洪水;7月7日,太湖水位涨至4.20米,太湖防总发布洪水黄色预警;7月15日,太湖水位继续上升至4.50米,启动洪水橙色预警;7月17日,太湖发生超标洪水,水位4.65米,触发洪水红色预警;7月21日,太湖达到今年最高水位4.79米,比1999年历史最高水位的4.97米仅低0.18米,为1954年以来第三高水位。

上海中心气象台决策服务副首席邹兰军告诉记者,强降雨期间,太湖周边河网水位也明显上涨,单日最大超警戒水位站点数达到67个,下游的上海浦东浦西片区4个站点水位也达到历史新高,防汛形势非常严峻。“太湖行洪通道之一就是由太浦闸口通过太浦河入黄浦江而汇入东海,太湖水位及其周边河网水位的变化将直接影响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防汛形势,故而上海称太湖为‘头顶一盆水’。”他说。

当好“指挥棒”,精细化成为气象预测关键词

气象预报可以说是防汛抗洪的“指挥棒前哨站”。早一些知晓一场大雨下在哪儿,就能提早做好防护措施;提前了解区域降水量的不同,就能对如何泄洪心中有数。

依靠数量庞大的自动站、雷达和遥感等多种气象监测手段,太湖流域气象中心在太湖上方安放了一双“天眼”,可以24小时实时监测太湖流域的天气变化。

而“精细化”成了今年防汛气象预测的关键词。邹兰军介绍,今年太湖流域气象中心进一步研究了流域降水形成机制,提高流域面雨量预报分析精度和预报时效。

邹兰军向记者解释道,常规的24小时气象预报,预测的是一天中会下多少雨,今年太湖流域气象中心为太湖流域提供的流域面雨量预报时间分辨率精确到了3小时,“就是一天中每3小时会下多少雨”。

“雨下在太湖上游还是下游,对水位的影响大相径庭,因此,我们将太湖流域分为8个水利分区,精确到每个分区会下多少雨。”邹兰军表示,降水预报还会对太湖核心汇流区的关键点位进行重点观测。

上海中心气象台灾害评估科科长韩昌回忆说:“7月中旬一次暴雨来临时,我们预测到太湖两条常规泄洪河流所在分区雨量较大,而非常规泄洪渠道杭嘉湖区降水较少,立即告知太湖防总降水情况,太湖防总最终决定通过杭嘉湖区分支河流疏解洪水。”

除了力求精准的短期预报之外,太湖流域气象中心还提供未来10天时效流域面雨量趋势预报,以帮助太湖流域管理局和沪苏浙皖四地的防汛部门提前部署防汛工作。“这些产品,为防洪系统调度提供更为详细的预报信息,为确保太湖流域平安度汛发挥了积极作用。”韩昌说。

四地气象部门“线上联动,线下突击”

7月13日,太湖流域气象中心预测到7月15日至17日太湖流域将有新一轮强降雨来袭。上海中心气象台当天组建了由十余名党员业务骨干组成的“太湖流域防汛抗洪气象服务党员突击队”,第二天下午,“突击队”就奔赴太湖流域管理局,开展强降水现场服务。其时,太湖水位已升至历史同期第五高位。

韩昌介绍,“突击队”到达太湖流域防汛调度室后,根据实地情况提供了更精准的降水预报。“突击队”队员、预报副首席孙敏分析降水情况和趋势,精准预判到7月14日夜间到15日流域会出现一次暴雨天气过程,16日太湖水位可能接近或超过保证水位,为防汛抗洪工作提供了及时的建议。

太湖流域都是我国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加之河网密布、地势平缓,防汛抗洪压力巨大。为此,太湖流域气象中心组织多次区域气象和水文联合会商。韩昌说,“参加会商研判的沪苏浙皖四地气象骨干和流域水文骨干都对所在地区的气象水文情况了然于心,在现场一起讨论交流,可以第一时间做出最恰当的降水预报和水文调度方案。”

与此同时,每天早上9点半,太湖流域管理局视频会商信号都会准时接入上海中心气象台,彼此沟通意见,作出气象判定。上海中心气象台决策服务科刘敏说,联合会商为太湖流域的水位预报和抢排方案的制订提供了有效支撑,筑起太湖的另一道防汛堤坝。

8月14日,太湖水位3.78米,退回警戒水位以下,太湖防总解除洪水蓝色预警,防汛服务工作阶段性结束。

邹兰军告诉记者,未来太湖流域气象中心还将组织专家实地调研,开展定量化研究,探索太湖流域核心汇流区和关键汇流节点的定量化降雨影响:“精准定量研究就是可以根据核心汇流区下了多少雨,通过计算得知太湖水位和周边河网水位会上涨多少。”

10-05 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