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开发史上,最早用“浦东”二字命名的民营企业,是近黄浦江边、张家浜南的浦东电气公司,简称“浦电”,由上海实业家童世亨(1883—1975)创办。浦电的创建对浦东早期开发起了重要推动作用,此后,华商企业相继在浦东落脚,开启了浦东实业的开发建设,为上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童世亨投身浦东实业开发的想法最早来源于其早期的地理学经历。清末,西方人文地理学传入中国,大量相关著作被译介刊行。这些著作大致涉及人文地理学13个分支中的10个。其中经济地理学译著所占比重最大,几乎达到半数,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中国急需振兴经济。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更是涌现出一大批人文地理学学者,而童世亨就是首批中国近代地理学先驱之一,并最终将从地理学中获得的实用精神和考察方法运用于浦东最早的实业开发。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16岁的童世亨进入上海南洋公学学习。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袁世凯委任朱正元等测绘山东、直隶、奉天三省沿海地图,童世亨应试相从,足迹遍及胶州、青岛、威海、烟台山东半岛诸埠,足至荒村渔舍。之后则沿海航行北上至旅顺、大连、天津及北京等地,沿途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熟悉地貌形势,从此确立了精研地理之志,也为投身实业播下了种子。光绪三十一年(1905),童世亨赴日本留学,在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专门学习电气机械科,至1911年归国。与其同一批留学的还有地质学家李四光、章鸿钊、丁文江等。期间,童世亨每有余暇便编书制图,绘制了《中国形势一览图》《世界形势一览图》等。民国三年(1914),童世亨从江苏省立南京第一工业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地理教员辞职回沪,在四马路(今福州路)独资设立中外舆图局,并撰写了《历代州域形势通论》。至民国十四年与商务印馆合营,童世亨共编绘《七省沿海形势图》《中华民国分道新图》《长江沿岸形胜图》等地图10余种,并作为当时中学的地理教科书。
童世亨早年周览东部沿海的经历使他具备了地理学的思考路径,这一眼界也促使了童世亨更多地关注实际问题,开始投身于实业。童世亨不仅绘制全国的历史沿革图、形势图,还对嘉定、浦东等地进行详细的测量与地图绘制。
上海自开埠以来,近代化进程加快,而浦东相比浦西,是相对落后、偏僻的所在,这在媒体和大众的“到浦东去”、“浦东乡野”、“浦东郊游”等表述中可见一斑。1905年,一群浦东先贤组建了浦东近代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浦东同人会(后改建为浦东同乡会)。童世亨在对中国、上海形势了解的基础上,于1912年成为中国工业会发起人之一,发布《中国工业会宣言书》,开启了民族工业崛起之始,并以浦东这一区域作为首选之地。
1919年,童世亨游访津浦陇海沿路各大城市,西游长江各要埠。通过详细的考察,他认为上海浦东沿江一带,厂栈林立,地方宽广,水运便利,是发展工业的最宜之地,可以大展宏图。他与浦东同乡会的穆藕初、黄炎培等共同集资,在张家浜南靠近黄浦江的一块土地上,创建了浦东电气股份公司。童世亨被推为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浦电”成为浦东最早的供电设施,也是浦东最早的民族工业。
童世亨对浦东工业经济的布局设想在他后来所著《企业回忆录》中可以寻得一些路径。《企业回忆录》中册分别追溯了创办浦东电气公司、敷设浦江水底电缆、扩充浦东营业区域、筹设浦东新发电厂等浦东工业建设诸多事宜。他认为,浦东将来的希望并不在商业而是要依赖工厂。浦东当时分为高桥、高行、陆行、洋泾、塘桥、杨思等六区,地价低廉,距离浦西近且水运便利,随处可建厂屋。但受到电力供应的限制,当时位于陆家嘴的华章造纸厂、祥生造船厂、日华纱厂、英美香烟公司,洋泾港口三井堆栈、老太古蓝烟囱码头都急需电力供应。如果在浦东设立电力公司,浦西闸北和杨浦沪东等地的相关产业则都会迁至浦东,也不必集中于苏州河沿岸寻求动力支持,甚至可以支撑汽车交通之用。
在《创办浦东电气公司之呈文》中就讲到“童君颇注意于浦东电力营业将来”,其目标是能日夜连续供电,以支持浦东工商企业的机械和照明正常运转。在童世亨看来,电力工业是其他各项工业发达的基础,“有电力输送则各工场备一马达即可运转机轴,无锅炉引擎设备之繁,无煤斤火油消耗之费成本”,即不用再另外准备发电机。童世亨对浦东电力开发的这一观点是为了对标浦西的发达工业。童认为上海公共租界与闸北一带因为有稳定的电力供应,各种工厂才得以兴盛。但浦东工业的发展短板在于没有电力的支持,仅有的几个工业集中点大多分布于烂泥渡一带(即现陆家嘴附近),选择近水之地,自备锅炉、引擎,这些设备的费用就决定了浦东的工业远不及浦西工部局的电力供应。而当时企业家的目光也大多局限于南起白莲泾、北至陆家嘴、东至洋泾港的区域,其他地方则是一片田园风光。童世亨认为,浦东地价低廉,有便利的水运条件,只要电力供应跟上,便可于随处开设工厂。
在此基础上,童世亨进行了详细的市场调查,考察了美孚火油栈,参观工厂,并致函招商轮船总局、怡和轮船公司、太古轮船公司、大阪商船株式会社、日清轮船公司、三菱洋行、开滦矿务局海洋社、东清铁路公司等询其需装灯数等业务情况。而对当时的普通民众用电加以统计发现,沿黄浦江各市镇需用灯数在烂泥渡、杨家渡、陆家嘴一带,至少当有七八百盏,在洋泾一镇当有百余盏。加上沿浦一带码头、厂栈灯数至少当有二三千盏。经过他的考察,发现浦东当时的工业类型,以碾米、轧花、纺纱、织布等工业最有市场,但相关产业工厂却因为南市没有电力而几乎都分布在吴淞江以北。童世亨希望通过浦东电力工业的建设,吸引闸北的碾米和轧花业迁往浦东白莲泾、张家浜一带。
开埠以后,由于航运条件便利和水资源充足,苏州河两岸成为上海工厂的集中区,也导致苏州河严重的水源污染。由于纺织厂不是必须使用电力,因此此时的浦东沿黄浦江一带如董家渡、老白渡、张家浜、陆家渡、烂泥渡、洋泾镇等处布厂遍及。而纱厂由于机械较大必须使用电力,多分布在杨树浦一带。浦东的优势在于距离洋泾港沿岸较近,进出口方便,假如有了电力工业支持便会得天独厚。
从这一点上看,童世亨的想法实际并不仅仅局限于浦东电力工业的兴盛,更是对上海整体工业布局的重新规划。在这些规划基础上,浦电公司1919年正式开工投产。
浦电的成立及作用可以说奠定了浦东的工业基础。1921年,浦电装接杆线自董家渡起,经老白渡、杨家渡、烂泥渡、其昌栈,最后到达洋泾镇。这条供电线路距离张家浜发电所大约20多里。不间断供电线路开通以后,沿线报装电灯的用户日益增多至几千盏,其中多为浦东的企业、公司,包括太古公司、隆茂洋行、明成铁工厂等。伴随浦东各公司、企业供电业务的拓展,线路不断拓展,南至南码头,东达洋泾港之三井码头。在这一风气下,浦东沿黄浦江一带的洋商厂栈营业大为发达。1922年浦东电气公司南路干线已抵白莲泾之大来洋栈,北路干线已至洋泾港东之三井煤栈及亚细亚下码头,尚拟延长至周家渡六里桥及居家石桥等处。往北,1925年浦电推广杆线,至与宝山毗邻的马桥镇。1936年先后并购南汇、奉贤、川沙等县的电力供应。自此,浦江以东、上南川奉一市四县境内全部为浦电公司所营业。
童世亨在创办浦电之后积极考察和引进欧美的机械标准,提倡民用电业。同时,铺设浦东高压输电线路,浦东西部自杨思乡起,经周浦、新场,直达南汇县城。浦东东部自高行镇起,经川沙县城,沿钦公塘,直达南汇祝桥。另外,铺设自金桥至南汇县召楼、杜行直抵奉贤之青村港。共计架空线路350公里,电线杆数10500余株,供沿浦各工厂之用。1937年浦电召开股东会讨论奉贤的供电,线路自闸港镇起,经南渡桥西渡口至沪杭公路之萧塘镇。除了南桥立亨电厂向浦电订约购电外,奉贤全县已扩充为其营业区域。
浦电的创立目的是为浦东,尤其是沿黄浦江一带较为成熟的工厂、企业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另一方面,在设计电力供应路线的过程中也包含了童世亨个人对当时上海工业重新布局以及浦东工业启航的设想。因此,他将供电线路沿浦东黄浦江一线由北向南一直延伸到南汇、奉贤,重点位于烂泥渡附近的工厂区,为浦东的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的来说,浦电的全部范围北已自高行镇、高桥港延长至老鼠沙,南已自周家渡延长至杨思镇、三林,同时也通至川沙、南汇县属的北蔡、张江栅、杜行、召楼、下沙、航头、闸港、鲁汇等镇营业范围。除了浦东六区外,川沙、南汇、奉贤等地都得以供电,奠定了大浦东的工业基础。
由此可见,童世亨实际是以电力为切入口,关注浦东工业的兴起和整个浦东经济开发。为此,他不仅关注电力工业,还倾力于其他实业领域和工业经济环境的优化。例如,1921年,他认为烂泥渡花园石桥一带近数年来市廛繁盛,失火之事屡有所闻,经实地考察之后,觅得陆家渡烂泥渡之间三四分地基,筑水泥池以供蓄水之用。另购一马达装置于陆家渡口或鸿升码头与太古华通码头之间,以便汲取黄浦之水送入蓄水池。以此来解决浦东沿浦一带屡屡失慎的问题。1930年,童世亨着手铺设浦东连结浦西的过江电缆。
在电力供应的支持下,浦东交通业及纺织等实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此时国民政府提出“大上海计划”,其中预计发展浦东。作为计划的重要部分,浦东预计在完备跨江大桥、长途汽车等交通以后,实现产品外销和补给浦西,从而带动浦东市面的发展。1937年,为开发浦东,特发起组织浦东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浦东区域内公共交通的发展几乎是按照供电的线路实行的。
童世亨对浦东电力事业的贡献不仅在当时维护了工业主权,也为后来浦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工业经济基础。童世亨希望实践他开发浦东的设想,于1936年11月亲自绘制“浦东形势全图”,并在地图左上角及其封套背面的“敬告企业家”宣传文字中指出:浦东地价低廉,水运便利,最宜开设工厂。甚至在浦东电气公司的信封背面也印有浦东简图和宣传文字:“要开工厂到浦东去,一区域安全,二地价低廉,三运输便利,四民风敦厚。”他还采用登报宣传,在黄浦江畔装霓虹灯广告、派员宣传等方式,吸引企业家到浦东开设工厂。童世亨所引领的浦东实业是在一战以后民族工业兴起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并不是孤立的。实际上,浦东开发开放之前所拥有的工业基础大多是纱厂、纺织等为主,甚至延伸到开发开放以后,浦东的纺织产业也一直领先。
由于社会环境所限,童世亨提出“开发浦东”的设想一直未能完全实践。其实业家的身份也带来很大的局限性。1922年华商电气公司拟接通跨黄浦江底的电线,供给周家渡和兴铁广用电,但这一规划被童世亨认为是妨碍浦电的业绩而遭反对。童世亨的设想仅仅是对浦东的开发,尤其是浦东工业的起步,尚未思及开放。甚至后来“大上海计划”中所提及的浦东开发也是仅限于发展传统工业,最多是将“浦东所产推向市场”,且并未付诸行动。而对资本、技术、人才引进等诸方面却没有涉及。三十年前,浦东开发开放,国家对浦东经济布局重新予规划,改变、缩小传统的棉纺、毛纺支撑产业,利用自主改革的优势引进外资转而发展电子产业、金融产业、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并带动多地开发开放。这是童世亨时代的个人和国力都无法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