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校园里,手机依赖的现象似乎越来越普遍。无论在课堂、食堂、操场、宿舍,还是同学聚会或一起散步,甚至在骑车去课堂的路上,总有很多学生不时地盯着手机屏幕,要么忙于回复QQ和微信信息,要么刷朋友圈或网页,即使在朋友聚会时,也是 “机不离手”。以大数据为特征的信息时代带来了超级便利的同时,也正让我们陷入数据泥潭。当拇指快速滑动屏幕,单看标题就能获得信息时,谁还愿意深入阅读呢?浅阅读造成的知识粗咀嚼也许会令当下的年轻人逐渐丧失提取信息、升华知识的能力和禀赋。
过度依赖手机会带来注意力分散,精神生活空虚化。普遍依赖手机导致年轻人真正花费在知识学习和理解上的时间严重缩水,影响注意力集中的能力,从而影响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统计显示,大学本科生在校学习时间大致只有390多天,如果不做细致规划和时间管理,有效学习时间或学习的有效性将大打折扣。
所谓拇指阅读并非单纯地读屏,而是习惯于从各种微信公号、微博发布、朋友圈的只言片语来获取信息。这样的习惯会导致思维力趋弱,知识学习浅薄化。
在知识获取方面,如果学生早已习惯在百度等搜索引擎里自由进出,通过复制、粘贴和截取等来获取知识,甚至认为,自己花心思和精力从网络上寻觅来的资料,就是自己付出劳动获得的知识,那么很难说这是一种真正的学习,更不用说,如果在课堂展示时不标明具体出处,是知识产权意识的严重缺乏。
长期养成这样的阅读习惯,会导致记忆力和理解力下降,从而日常阅读更加碎片化。记忆力指人脑对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方面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记忆力的强弱,是判断一个人智力高低的重要指标。智力(Intelligence)是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这一能力包括理解、判断、解决问题,抽象思维,表达意念以及语言和学习的能力。
在这个信息充斥的超快时代里,注意力过度分散,就会拉低记忆力,尤其是长时记忆。青少年尤其是“95后” “00后” 的大学生们,如果过早生活在各种电子产品中,习惯于碎片化、跳跃式、娱乐性的阅读,那很难建立起深刻的理解力和专注的思考力,更别说开展恒久的学术思考和研究。阅读习惯往往成就一种生活习惯。这种快捷花样的阅读看似开放、丰富,实则浅薄、封闭,精神成长停止之处常常就是幽闭生活开始之时。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爆炸,并没带来人类所获知识的指数级增长。
从某种程度上说,低智时代的主要原因为以下几点,一是数据大量充塞人们的生活空间,就微信来说,大量公众号的登记、关注和订阅,人们的阅读速度跟不上更新节奏;二是工作节奏、生活节奏急剧加快,人们的空闲空间被严重挤压,没有闲暇的空间;三是人工智能技术异军突起,替代了我们原本自己动手动脑甚至动心的活动,使得人变懒变笨,因为人们基本只接受即可,无需动脑筋去思考。
获取和习得知识是一个衍进递增的过程,即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数据(data),本来是来自世界的信号,是我们观察世间万物所用的最原始表达,数字化时代的图像、声音、语言文字、符号等各种表达都变成了数字;信息(information)是我们从数据中提取出来的组合元素,对我们的生活有益处;而知识(knowledge)则是有组织、有逻辑关联的系统化信息。智慧(wisdom)又是知识的最高阶表现。我们从知识中汲取养分,去伪存精,指导我们的生活。总而言之,从数据到信息再到知识最终抵达智慧,是认知跃变的过程。
我们获取了信息,并不意味着拥有了知识。从信息到知识的递进,需要有一个分析和综合的框架,即建立起信息之间系统性的逻辑关系。如果没有这样的框架,那么信息永远是零散的、价值不高的,永远停留在感知阶段,不能上升到认知的高度。认知能力丧失的标志之一,就是对数据和信息的过分迷信和误认。比如说,网络上对于同一件事时常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孰对孰错,如果缺乏判断能力,有些大学生就会感到困惑,很容易轻信和盲从,甚至会出现低智力的重复。如果长此以往,认知水平就难以得到提升,知识系统就难以系统完整,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就难以提高,更别提专注于科学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