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推理都是根据事实和逻辑来推,其思路和过程都是理性的。如果推错,那应当是作为出发点的事实不准确,或者逻辑不周密,总之就是理性不足。
另有一种推理却根据传说和想象,多见于诗歌和童话之中。例如月亮,其中有些阴影,不像太阳那样通体光明。中国古人说,比较大的阴影乃是一株很大的桂花树,另有一块较小的阴影则是一只兔子在那里捣药,还有一只蟾蜍(所以月亮也叫“蟾宫”)。月亮里的女神嫦娥(旧称姮娥,后因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改用“嫦”字)原是英雄后羿的妻子,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不死之药,嫦娥偷偷把那药吃了,药性一发作,她就不由自主地奔进月亮,后来一直呆在那里,虽然美丽非凡,却一直过着寂寞的生活。李商隐曾在诗里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又有传说道,有一位叫吴刚的仙人犯了罪,罚到月亮里去砍树,而那株桂花树太神奇,受了伤马上就能愈合,永远砍不倒,于是吴刚只好在那里过终身软禁、劳改的日子。
月亮里有动物,有植物,而两位仙人都不幸福。月亮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地位极高,常常被写到,并且引发种种推理。唐代大诗人杜甫就那桂花树推理道:“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一百五日夜对月》)南宋大词人辛弃疾于淳熙元年(1174)有一首《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的词写道: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人道是”的人,正是杜甫。“清光更多”是希望光线更好,可以把祖国的全景看得更清楚些。南宋只有半壁河山,始终未能收复中原,爱国情深的词人遂有这种较之杜甫更进一层的推理。他感叹自己已走向衰老,平生壮志无从实现,只好飞身上天深情地俯瞰山河。
李商隐说“嫦娥应悔”也出于推理,其依据无非还是人之常情。嫦娥的身子飞升奔月了,而情感却没有多少变化,拥有的仍然是人性。古代传说中多有仙女下凡的故事,她们争先恐后地抛弃无聊的天堂,入籍地球,下嫁给人间的好小伙子。这也是一种推理的产物,当然是诗性的推理。
理性推理与诗性推理各有各的妙处,我们最好能两手兼备。如果只有一手,那就失之偏枯,很难有正常的有意味的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