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爱心人士吃了闭门羹。”即便是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淮海中路1253号的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爱心窗口接待员张世英和同事们仍与往常一样准时到岗,从10月1日到8日,他们接待了15位爱心人士、8个集体的代表来此捐赠,累计捐赠金额达32万余元,款项将用于助学和扶幼。这个名为“凡人善举”的爱心窗口自2018年2月创设以来从不“打烊”,已收到数千人次从四面八方送来的爱心捐赠。
一个窗口带动了一群人,也温暖了一座城。在张世英向记者展示的一份容量巨大的电子表格上,这个全年开放的爱心窗口每天都有新信息加入。而每条被详细备注的捐款人信息背后,都是一个润物无声的暖心故事。“来这里捐钱的都是最普通的市民百姓,开面馆的小老板、离退休老人、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他们用最传统的方式做慈善,也感染了很多人。”正是这一份份善意,让两年前退休返聘的张世英一直在这里坚守。
背5公斤现金、倒两趟公交车,为抗疫捐款
10月7日上午,记者在爱心窗口遇见了为抗疫捐款的“平凡好人”黄士平,张世英正熟稔地同他打招呼。回忆起黄士平的两次捐款,张世英连连说“不容易”:“一次30万元,一次20万元,这50万元对于任何一个普通家庭都不是一笔小数目,他省吃俭用半辈子才有这些积蓄。”
图为黄士平和他的女儿来到了爱心窗口
黄士平告诉记者,他家就是普通工薪阶层,但当他从媒体上看到有关疫情报道后,就开始着手准备这笔款项。“先是从工商银行取出存折里所有的20多万元,又在邮政储蓄银行取了2万多元,还给87岁的老父亲借了2万元……”疫情期间,他特意从宝山区顾村镇倒两趟公交车、兜转2个多小时,背着超过5公斤重的30万元赶来捐款,之后再次凑了20万元支持抗疫专项行动。
“妈妈生前总对我们说,好日子要珍惜,要感恩国家、感恩社会,儿子做到了!”现在,黄士平又把捐款的事告诉了23岁的女儿黄诺舟。小黄也经常陪伴父亲参与公益,“她说我是她的骄傲,我这辈子最想教会女儿的就是懂得感恩。”
张世英告诉记者,在这里,爱心故事的主角都是平凡人,还有很多人本身也不容易,像儿子先天残疾的老父亲、遭遇意外失聪的聋哑人、渐冻症患者,但他们手头稍稍宽裕一点了就来献爱心,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想着能帮一点是一点”,也正是这些微光铸就了“伟大”。
“好人的感染力,如同滚雪球一样”
当天,到爱心窗口的还有来结对助学的张永革、张慧瑶,这是两位爱心人士2017年以来第四年前来捐款。
69岁的张永革告诉记者,自己最初受“每天捐赠一元”的上海老人启发,“我每天攒3元,日行一善,坚持下去就能汇聚成强大的力量。”所以他每年都会特意找一天,将积攒下的钱捐到爱心窗口。张永革说,他年幼时家境窘迫,多亏了好心人的帮助,他们兄弟四人才得以完成学业。为回馈社会,他结对了一名父亲过世、母亲拿着最低工资的高中生,“他和我外孙一样大,我希望他能够读书成才,成为社会栋梁。”张永革说。
图为张永革再次前来捐款
个人的力量也在不断传递。听闻张永革做慈善,同在一个志愿者协会的张慧瑶被深深打动了:“我的存款也不是很多,但这件事很有意义,我很愿意来。”而作家冯艾弥则在为张慧瑶签售时被她的善举感动,也拿出一部分退休金助学,并将签名图书《海上落雨》赠予基金会用于拍卖,“好人身上具有一种感染力,如同滚雪球一样,我也想让正能量传递下去”。
平日里,张永革还在社区组建起了学雷锋公益服务志愿者团队,帮助困难老人,“我给社区每户老人一张名片,有什么事尽管来找我。”从最初的5人到现在的30人,越来越多好心居民加入了他的学雷锋公益服务志愿者团队。
“妈妈我来”,让爱的延续绵绵不息
张世英告诉记者,孩子们大多由父母带着前来捐出自己的压岁钱和零花钱,稚嫩却坚定地想要帮助暂时有困难的其他小朋友。
10月2日,还在上初中的赵言和妈妈一起从闵行区的家中赶到爱心窗口,受妈妈影响,她捐出压岁钱2500元,结对资助本市一名贫困高中生;初一学生杨思齐在父母陪同下来到爱心窗口,捐出了250元奖学金用于慈善助学。
在张世英的印象里,不仅有长辈带着孩子来捐,更有孩子长大后接替父母奉献爱心。爱心人士张晓蕾每年结对4个学生,多年未曾间断。去年开始,临近退休的她收入少了,爱心窗口的工作人员就劝说她适当减少资助,不要让自己产生太重经济压力。没曾想,今年的结对数额一个没少,反倒是捐赠者成了她女儿:“妈妈你不要减结对名额,我来!”女儿接过了妈妈多年的善行接力棒,爱心和公益理念在这个家庭中不断延续。
长假期间,市慈善基金会还开展了“名人志愿者”活动,发动更多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凡人善举”公益事业中来。张世英说:“无论是志愿者,还是正式工作人员,我们不断有新力量的加入,这也是大家表达心意的一种方式。”
图为上海滑稽演员潘前卫利用假期来当志愿者,并与爱心人士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