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家吴为山捐赠钱伟长、费孝通铜像:“塑他们的同时,他们也在塑造着我”-LMLPHP

钱伟长和费孝通,两位泰斗级的学者既为吴地同乡又是同事,两人不仅私交甚笃,工作上也一直相互支持,从而成就了一段学界佳话。在昨天下午举行的民盟中央传统教育基地揭牌暨费孝通学术思想研究中心合作续约仪式上,著名雕塑家、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捐赠了他所创作的钱伟长、费孝通铜像。

当艺术家与著名学者相遇,科学与艺术的共通魅力深深打动了彼此。忆及与大师相识、相知的往昔岁月,吴为山曾感慨:“在创作的过程中,无数次经历由表及里的精神洗礼,塑他们的同时,他们也在塑造着我。”

“学艺术也要懂一点科学”

吴为山曾为钱伟长塑过两尊铜像,一尊是2000年为其塑的头像,一尊是2010年所塑的立像。1996年初春,两人在南京初见,正式塑像前吴为山应约先去为钱伟长拍照。两人一见面,钱老兴奋地和他谈起科学与艺术的问题,以设计空调要充分考虑实用性的例子直言:“这不仅是科技生产问题,还是社会伦理问题,是艺术和美的问题,所以说任何创造都是综合性的,学科学的也要学学艺术,学艺术也要懂一点科学!”

雕塑家吴为山捐赠钱伟长、费孝通铜像:“塑他们的同时,他们也在塑造着我”-LMLPHP

2000年5月,钱伟长来到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吴为山的工作室正位于这一片黄墙灰瓦的小平房中。为了这座雕像,吴为山做了充足的准备,提前根据照片塑好了钱伟长雕像的泥塑大型,打印了100多张照片反复审视和翻阅,选定了“背微微躬着,精神矍铄,满面笑容”——一位循循善诱的学者和长者的形象。当钱老来到眼前,他抓紧时间、全力以赴,一把泥接着一把泥塑了起来。从雕像的发际线到眉眼之间,从微笑的嘴巴到面颊,温润的泥在吴为山手中不断呼应着他的探索和表达,40分钟后,塑像完成,钱老走上前直呼“了不起”,与红泥的“钱伟长”对立凝神思索后,钱老写下“形神共存”四个大字。

2010年7月,钱伟长去世,吴为山在无锡人杰苑再次为其立像,钱老脸上长久挂着的慈祥笑容和满腹诗书气自华的面貌再次成为了他的灵感源泉,学者面向太湖的微笑凝结成了永恒。

之于雕塑,“神”大于“形”

无独有偶,吴为山为费孝通所作的青铜塑像也得到了他的高度评价。那座得费老题词“得其神胜于得其貌”的塑像1995年问世后,曾巡展世界各地。

雕塑家吴为山捐赠钱伟长、费孝通铜像:“塑他们的同时,他们也在塑造着我”-LMLPHP

1995年3月,吴为山前往费孝通家中,费老关于塑像的一席话让他记忆犹新——“塑像,要抓住神。所谓‘神’,是指一代人的精神面貌。孔子时代、苏东坡时代、鲁迅时代以及我们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都有不同的特征。这就是时代精神在具体个人上的反映。”

在费孝通的塑像创作过程中,“微笑”是吴为山着力刻画的重点,用他的话来说,“那是一个相当微妙的感情形象。那是嘴唇正吐言或者处于停顿之时的特有的表情”。雕塑完成后,费孝通甚是满意,提笔写下“得其神,游于艺”赠与吴为山。

为中华古今贤人立像是吴为山不变的执着,这一点费孝通了然于心,“为山要以我为模特儿塑像,其实,我不重要,重要的是给年轻人一个发展的空间。现在大家追求美,很多杂志以美女做封面,我这个老人美在哪里?我不知道。为山塑我,我知道他喜欢知识分子的味道……”

图片由上海大学提供

10-10 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