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市医改办、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指导,《解放日报》社联合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开展,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协办的第三届“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结果今日(10月10日)发布。“织密发热哨点网络,强健社区防疫体魄”“上海创新推进长三角跨省异地门诊结算”等10条医改创新举措上榜;“开展‘打击欺诈骗取医疗保障基金’专项治理”等17条医改创新举措获提名奖。
今年的评选正值抗疫期间,社会反响依旧热烈,共收到办医主体、医疗卫生机构和市级卫生计生相关学会(协会)等推荐申报的58条举措。经专家严格遴选,产生了27条入围举措,综合专家评选得分和公众投票结果,第三届“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评选结果出炉。
抗疫期间,上海卫生健康系统涌现了一批非常举措,在非常时期诠释了这座城市的非常品格。为健全本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社区发热预警、筛查与响应能力,3月,以平战结合为原则,市卫健委基层处印发《社区发热哨点诊室设置运行工作指引(试行)》等文件,指导各区按照“统一房屋要求、统一设施设备、统一标志标识、统一队伍建设、统一服务管理”五个统一标准,在两周内完成20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哨点诊室建设和运行,为本市防控新冠肺炎,织密社区防控网底发挥积极作用,相关成果得到国家卫健委基层司高度赞扬,并委托上海为全国发热哨点诊室设置制定标准。
危难之时,信息技术与健康管理也在上海完美结合。健康动态码助力上海疫情防控三步法作为政府与企业合作模式的一种探索,不仅为实施高效的人员、道路管控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手段,也极大降低政府的战疫成本,最大限度降低疫情管控对城市基础运行、市民正常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为恢复民众正常出行,阻断疫情传播途径作出了贡献。该举措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追踪人群流动方向和地点,利用健康云全市统一公共健康服务入口的平台化优势,在政府市防控办统一支持协调下,助力平台多方打通市多方信息壁垒,通过联防联控实行“一人一码”动态管控,旨在精细区分低、中、高风险级别人群,构建多方联动、共享共治的联防联控闭环管理体系,实现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科学指导企业有序复工复产。
除了“战时”及时有力的新举措,“平时”的上海也有一批走在全国前列、让百姓体会切实获得感的医改创新示范项目。
比如,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关注儿童眼健康,建设近视防控康联体模式,自2012年来联合本市12家医院,为中小学生进行视力筛查共计40万人次,累积提供贫困学生配镜补助5500余人次,提供手术补助包括先天性白内障、斜视、肿瘤共800余人次,成为都市中的扶贫新范式之一。
黄浦区卫健委的“黄浦智慧中药云”,打造中医药“区块链”服务新模式,集成了中药饮片智能审方、配送查询、监管服务多个系统,形成饮片统一目录、统一审方、统一代煎(配)、统一递送的全新管理模式,辖区居民所有饮片均能免费配送到家。
长宁区天山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对人口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打造“天山美小护”O2O社区居家照护互联网服务平台,打通服务供方与居民需方信息互联互通的路径,形成对居家护理服务“闭环式”管理,通过第三方服务公司实行分层个性化服务,通过绩效调整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截至2019年底,累计服务1646人次(增值服务128人次)。
这些获奖、入围举措全方位展示上海医改的突破性进展与成效,为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居民就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