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红军急切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这几天,上海音乐学院排演中心灯火不熄,师生们正在紧张复排红色经典《长征组歌》,备战10月15日在上音歌剧院的演出。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说,复排《长征组歌》的过程,就是希望今天的95后、00后能够学习革命精神,继续奋斗不息,“这是当代年轻人向那一代年轻人的致敬”。
今年是《长征组歌》首演55周年,这部大型声乐套曲描摹了中央红军从江西到陕北的长征路,既是气势恢宏的革命音乐史诗,也是瑰丽的民间音乐画卷。上海音乐学院复排并创新打造新时代版《长征组歌》,师生同台传承红色经典。“我们将以迎接建党百年为时间轴,推动这台演出走进长三角、重走长征路,为‘四史’学习教育提供鲜活生动的教材。”廖昌永说,“通过艺术实践思政,广大师生将在行走的思政课堂中接受伟大长征精神的鼓舞与洗礼。”
把“长征故事”讲给95后、00后听,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长征组歌》是肖华上将作词、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组织晨耕、生茂、唐诃、遇秋四位著名作曲家合作谱曲的大型声乐套曲。在上海音乐学院排演中心,廖昌永指导学生们排演《长征组歌》第八段《祝捷》。“中间部分唱的不能太死板,要有欢快乐观的情绪。大家注意,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浪漫主义精神、战友间互相爱护的情谊始终贯穿……我们一起再试试看,一二三,走!”为何要给学生逐字逐句逐音讲解?在廖昌永看来,唯有吃透作品的内涵和底蕴,才能表演好。“其实同学们非常愿意听故事,只有当他们听懂并理解了,呈现出来的作品才会是好听、灵动、带着情感温度的。”廖昌永告诉记者。
上音声乐歌剧系主任方琼的手机里,存有一份“中国工农红军转移路线文字脚本”的表格。这份表格,所有的参演师生人手一份。“坦率地说,这些孩子已经离那个时代有点远了。初唱的时候,他们还没有太充沛的情感,缺乏力量。”方琼说。于是,剧组想了一个办法,把长征故事“掰碎”讲给学生们听。《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飞跃大渡河》……“他们在知道每个唱段的文化历史背景后,演唱就能找到那个基调。更重要的是,有情感的支撑,就不会那么空洞和苍白。”几番学习磨合后,学生们的演唱渐入佳境。
新时代版《长征组歌》的创作排演过程中,上音还在剧组成立了临时党支部。近年来,学校逐步探索以文艺创排项目带动思政教育的艺术类院校思政教育模式,形成在剧组成立临时党支部、参观红色地标、思政教育等完整的思政教育创新机制。
把长征路线全景3D地图置于舞台,让红色经典焕发新生
这是上音声乐歌剧系教授黄英第一次参与《长征组歌》的排演,她参演的是《四渡赤水出奇兵》唱段。这一段,过去都是用民歌来演唱的,而这次“洋为中用”,用美声唱法来演绎。黄英说,新时代版《长征组歌》的排演对她是一次专业上的学习,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我们有三组演员,有年轻老师的版本,有学生的版本,希望都能以最好的状态面对观众。”
作为综艺节目《声入人心》的人气选手,上音声乐歌剧系学生蔡程昱、音乐戏剧系学生方书剑,也加入到了排演中。蔡程昱领唱的是《过雪山草地》唱段。在他看来,这部55年前创排的作品在当下仍有强大的魅力。“红军精神对我们年轻人来说须臾不可忘记,尤其是那一代年轻人的理想信念,他们的精神会激励我辈奋勇前行。”方书剑参与的是《四渡赤水出奇兵》唱段,他听着老师们手把手带教,讲述当年的历史场景,越来越有感觉。“当我再次回到排练厅,更加感受到自己身上的使命和责任担当,期待在演出中展现出我们的青春力量,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