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中国与列支敦士登建交70周年。原本,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艺术家李磊的个展《水云间》将于今年登陆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可惜,疫情的不期而至打乱了展览的节奏。最近,一场以“云水间·李磊:诗作为视觉艺术的文化形态”为主题的国际学术论坛在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举行,“云”上汇聚七位来自列支敦士登、德国、奥地利、新西兰和中国的艺术家、评论家和策展人等专业学者。他们跨越了三个时区,共同探讨抽象艺术在跨文化语境下的美学和诗学体验。文汇app在此选刊李磊的演讲内容。
——编者
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实际上“诗意的表达”贯穿了中国整个的文化传统。我们说中国的文字文明有三千多年历史,考古发现的文明差不多有七千多年,在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文集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一部叫《诗经》的著作,从此有文字把我们生活当中的诗歌记录下来。在我要谈的文化的传统里面,文字审美与视觉审美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它可以是一种感知上的联想,也可以是心理上的默契。
大家可以看《诗经》中的第一首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一首民歌,讲的是男女之间的爱情。一个男子看到河的那一面有一位漂亮的女子,他心里很喜欢,他想这真是我的好配偶啊。后面有一句“求之不得,辗转反侧”。追求不到,心里面就反反复复的,睡觉也睡不好。这是一个非常浪漫又非常真实的诗句。这个是我们初始文化的很重要的一个点,诗的文化实际上贯穿在整个中华文化的表达方式里面,各个方面,就是在宫廷斗争当中,也会以诗的方式来表达。
在一千八百年前有一对兄弟,哥哥叫曹丕,弟弟叫曹植。曹丕当了皇帝以后,就要迫害非常有才华的曹植。曹植就写了一首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就是比喻你哥哥是豆杆, 我这个弟弟就是豆子,点燃豆杆在锅下面煮豆子,本来大家都是一条根上长出来的,怎么能这样斗争!诗表达得很悲切、很细腻、也很真实。我们从一条根上长出来的生命就不应该这样互相斗争,是吧?就是这样一个故事。看了这诗哥哥感到很惭愧,这场斗争就平息了。
在一千三百年前,中国唐朝有一个大诗人叫李白,他是一个很浪漫的人,因为有才华,到朝廷里做了一个小官,但是他不习惯在皇帝身边的生活,太拘束,后来把官位辞掉以后就到社会上去游荡,到处去游山玩水,写诗会朋友。他早年就写过一首诗,叫《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只是前面的一小段,开头气势磅礴,讲述一个自然的规律,黄河之水从天上一直到大海,就是这么自然过去。我们的人生今天是黑发,明天就变白发,这也是人生的规律,所以我们要抓住人生的每一个时刻,不要把该喝酒的杯子白白地对着月光。这是非常豪迈的精神状态,这也是唐朝盛期的时代精神。
再说一千年前一个叫李煜的皇帝。李煜是一个非常著名的诗人,但是他做皇帝不行,管理能力不行,天天在搞文艺,无心政治和管理,所以他的这个国家就一塌糊涂,最后被宋朝灭掉了。他被抓起来以后写了一些诗,回顾过去的生活和人生的怅然。他写的最著名的诗句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就说人生之落寞、惆怅如同东去的流水一样,连绵不断,非常非常的感人和无奈。
四百多年前,也就是明朝的末年,有一位叫柳如是的女诗人,她是一个妓女,也是个画家。柳如是有一首诗是我经常喜欢引用的:“一重空翠一重烟,楼阁三层小洞天。才子最宜花眷属,仙人兮结月婵娟。那无俊语酬春色,如此闻根易破禅。谱要替修香要种,东风还要出大千。”她这首诗让我感到面对着宇宙当中最本质的规律,你不可避免的要跟宇宙进行对话,最后会回归到宇宙当中去。这样的一个境界就是出自一个女士的笔下,小小女子,有大大境界,这就是中国的诗。
最后我还想讲一个诗人,那就是毛泽东,八十年前他写过一首词《沁园春?雪》。当时是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战争,希望能够改变中国的命运。就在最关键的决战时刻,毛泽东写了一首词。词中描述了中国壮美山河,也描述了中国最伟大的政治家,最后表示一切都过去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天也是这样,这个时代在不断的进步,我们要看今朝,谁代表了一个时代进步的力量,我们就要寄希望于他们。
从我举的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到,诗的表达是贯穿了中国文化的整个过程,所以对中国人来说,诗是存在于骨子里面的。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第二个方面就讲中国绘画诗意的表达。
诗意的表达是中国绘画的核心价值,中国的绘画画什么?我们一直有很多讨论,有些意见说中国的绘画没有进步,从唐宋开始基本形成了绘画的这个形态以后,尤其是山水画,到后来就一直没有变过。其实这种说法是不了解中国,不了解中国的绘画。就像我们到了欧洲,一看欧洲几百年绘画没变过,五百年前就是画这个圣母,到了一百多年前还是画圣母,画得都差不多,那就是我们不了解欧洲的文化。其实每个时代它都在变化,但是有一点不变,它核心的理念不变,核心的方法没有变。
那么什么是中国绘画的核心理念呢?中国绘画的核心理念是说,我画的山水,但实际上不是作为对象的那个山水,而是画我的内心。纸上山水是我内心的表达。我有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情感,画出来的会有不同的山水,这幅一千两百年前的《溪山行旅图》是北宋范宽的作品,有一种恢宏的气象;我们再往下看,八百年前的倪瓒,他就画的就不是那种画得满满的山水,而是一个比较简远萧瑟景象;再往下看,明朝后期大官僚董其昌,他是四百多年前中国绘画的一个集大成者,他的绘画和书法都非常的有特点,是一种俊秀典雅的气质;我们再往下看,郑板桥画的竹子。郑板桥有一首著名的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他画的竹子是表达一种精神境界,是说一个知识分子,一个读书人,要有节操,做一个像竹子一样的人。竹子在中国是有象征意义的,就是说你要谦虚,但是也要挺拔、硬朗,要御风能弯,但是不能折倒,这样一种精神,是一种人格的象征。
明董其昌《烟江叠嶂图》
我们再看一百年前,齐白石画的小蝌蚪,作品叫《蛙声十里出山泉》,这是一句诗,蛙声怎么从山泉里出来,画上的是小蝌蚪,其实你可以想想、联想,一个画面引发出非常多的联想,这些联想的包括音乐性的联想和文学性的联想。
在中国传统中诗歌、书法、绘画是融合而统一的,不仅思想境界上统一,在视觉表达上也是融合的。
接下来再说说我是怎样运用诗意来进行艺术创作的。
我在作品当中一直在寻找视觉的诗性表达。德国和英国的书在介绍我的作品的时候,认为这是中国式的抽象,因为我的抽象作品与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关联,给人们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西方传统抽象艺术的思维方法和视觉体验。对于西方人来说是一种新的抽象,这种新的抽象是里面注入了更多的文学性和音乐性,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因为具有了文学性和音乐性,我们说的诗性才成立,这里就包含了视觉的联想、要素的串联、节奏的波动,这是一些理论性的问题。所以在创作当中我会集中在三个方面来进行我的创作。
李磊抽象作品
第一个生命的矛盾和张力。我其实不仅仅是做绘画,我还做雕塑。我曾经用一年的时间用木头刻了3000个雕塑,表达对于生命的追问。
第二方面是自然的多样性与共生。我的《醉湖》《步行十里去看桃花》等,表现的都是人与自然的关联,这些画面比较抒情、比较婉约,特别有诗意。除了绘画以外,我还做了一些社会项目,主要是让一些自闭症的儿童、残疾儿童,能够通过艺术感受到一些感性的体验。
第三方面是关于时空的复合与穿越。在我的世界观当中,我认为这个世界不仅仅是我们能看得到的这一点,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我们看不到的存在。这不是那个需要放卫星出去看的那个时空,而是就在我们身边,但是我们的感知器官达不到层次,但它是存在,可能存在一个五时空、六时空、 N时空,我认为是有这个东西的,在我的创作当中,我希望用幻想把这个时空打开,所以在我的作品、尤其是展览空间当中,我采用时空穿越复合的方法创作,我叫做集成式的展示的和创作,我也把绘画进行一些新的集成,这样使得我的艺术更加的复合,更加的多样。但是不管作品表现方式多么复杂,核心都是以诗意贯穿其中。
李磊在创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