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与开通,是我国攀登科技高峰、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我国为全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
作为首部全景式介绍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科学纪录片,近日在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北斗》引起广泛关注,被观众誉为“国庆期间一堂生动的科学知识讲座”。这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与神舟传媒联合摄制的作品,分别从导航应用、工程研制、历史人文和全球合作等角度切入,以科普人文的叙述方式,向观众诠释这一航天巨系统工程的特殊价值和时代意义。
据主创团队介绍,《北斗》揭秘了一系列鲜为人知的科研历程,以及珍贵历史画面,通过回顾人类文明导航史的发展脉络,讲述中国人在世界导航科学进步史中的独特位置,诠释中国北斗对全人类共同未来的贡献与责任。与此同时,几代中国航天科研人员与全国无数参研参建单位数十万工程技术人员为科研事业投入的心血与智慧,以及“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也在纪录片中得以生动呈现。
“在距离地球表面两万至四万公里的地方,中国制造的北斗导航卫星,正在24小时工作着……北斗卫星是中国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时空基础设施。北斗导航以世界一流的技术,深刻地影响着这颗星球上的人类社会生活。基于北斗的技术,我们可以捕捉到几毫米的位置移动,可以传递极致的精准时间——精致到几百万年只差一秒。”在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的细腻讲解中,北斗卫星的神秘面纱被缓缓揭开,这种人格化的叙事手段,拉近了观众与硬核技术的距离。
让硬知识“软着陆”的,还有纪录片以小见大,从生活入手的科普理念。已经播出的第一集《想象无限》,讲述了北斗在城市生活、现代农业、航海、交通运输、公共安全等领域作出的贡献,普通人一天中的三小时成为了科普的切口。早上6点30分,人们被闹钟“叫醒”,北斗导航卫星的授时功能校准着每天的时间,也参与更精准的天气预报;中国的农产品依靠北斗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更快捷的运输,为人们确保了早餐食材;北斗服务着大坝和水源输送,以及国家电网的能量涌动,让大家得以洗漱、烹饪;打开手机、电脑,北斗让我们随时得知购买的商品将在何时抵达;行驶的汽车,可以依靠卫星导航,寻找更快路径;繁忙的交通运输背后,北斗计算着下一班地铁到达的时间,调度着整个城市的公共交通,机场、铁路、港口也依靠北斗得以更好地运转;9点30分,金融市场开启,北斗正在确保每一笔交易分毫不差——短短三个小时内,人们使用北斗导航卫星的场景,几乎无处不在!
一些复杂的科学原理,也通过讲述与图像结合的方式,让观众得以一目了然。例如纪录片对卫星定位原理的讲解。原来,卫星定位的基本原理是“基于时间的计算”——从卫星发出信号到用户接收到信号,这一过程花费的时间,可以推算出两者之间的距离。以这个距离为半径,可以形成一个虚拟球体,当用户同时连接四颗不同的卫星,形成四个虚拟的球体时,四球的交汇点正是精确的位置所在。当下,北斗已经构成了一个环绕地球的导航星座,分别由30颗北斗三号卫星,15颗北斗二号卫星,以及许多颗试验卫星,和备份星共同在轨组成,它们各自飞行在不同高度不同角度的太空轨道。
如今的中国乃至全世界,无论在城市、田野、海洋或是雪山之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影响已经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