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特别的春节;2020年,特别的武汉。当我带着恐惧来到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时,看到了从各地来驰援我们武汉的白衣天使们忙碌的身影,看到病员们脸上自信温暖的笑容,我的心终于平静了下来……为了鼓励病友们,丰富病友们枯燥无味的生活,每次吃完饭,医护人员就带着病友们做操、唱歌、跳舞,让我们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忘记了自己是病人,忘掉了自己身上的病痛……”这封病友写给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医护人员的信件,真实记录下了方舱医院中的日常一幕。
今天,印刻着这份战疫记忆的《方舱记忆》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发布,举办地就设在圆满完成武汉新冠肺炎抗疫任务的国家紧急医疗救援队(上海)移动帐篷医院内。这是首部全景式方舱医院抗疫实录,以上海市东方医院驰援武汉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等十余支队伍建立的武汉客厅方舱医院为基地,全方位、全视角收集第一手资料,为武汉战“疫”留下原汁原味的手记。
1月23日武汉“封城”,1月25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发出请战书,2月7日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接收第一名患者,3月8日胜利休舱......从“紧急抢建”到“休舱落幕”,35天,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共开放床位1.3万余张,收治轻症患者1.2万多名;来自全国的94支医疗队、8000多名医护人员援助方舱。在这里发生着不同背景、不同诉求的不同群体在战“疫”中的生活、工作故事。
翻开《方舱记忆》, 全书共分为“新冠”无情、方舱有爱(患者篇);为爱逆行,战“疫”必胜(医护篇);直击一线,平凡英雄(采访篇);妈妈加油,等你回来(医护家属篇);微光成炬,众志成城(志愿者篇)等五个篇章。全书59篇文章中,涵盖医护随笔25篇,患者感想11篇,家属寄语9篇,志愿者心得5篇,一线采访9篇。
正如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所言,《方舱记忆》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记录下了方舱中芸芸众生的点点滴滴,一切都以最真实与质朴的面貌呈现,“因为真实所以感动,我们希望通过《方舱记忆》里的一张张照片、一份份手稿,让大家看到,在这场战役中,医护的专业与温度;患者的勇敢与乐观;志愿者的无私与付出……只要读过这本书的人,必定会为故事中所透露出的真情而悄然泪下,方舱医院的胜利,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是中国精神的一个见证。我想此书也为全球抗击新冠疫情提供了方舱的实战经验。”
《方舱记忆》中有坚守、喜悦,也有迷茫、挣扎。
东方医院护士查韵记录下逆行出征最真实的感受:
逆风而行,所为何往?来之前收拾行李的时候,女儿问我:“妈妈,你害怕病毒吗?”“怕。”“那害怕就不要去了啊,你为什么还要去?”女儿带着哭腔问我。沉默许久,我也只能回答:“因为妈妈是护士,这就是妈妈的工作。”
上海支援湖北医疗队、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队员李慧记录下武汉给予她的温暖:
自从来到武汉,我泪点很低,总是忍不住掉眼泪。刚来武汉第一天,我和另外一个同事去买酒精,药店老板知道我们是从上海过来的医务人员,非要免费送我们,还一直对我们说感谢。在方舱医院,武汉社区志愿者和医护人员同样穿大白衣服,他们自发到方舱医院为战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奉献自己的力量。他们说,你们现在来保护武汉,等武汉恢复了,你们一定要再来武汉,我们一定好好接待你们,让你们能够感受到武汉的美。”
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的一位病友在病痛中感受到生命的顽强:
隔壁的曾姐是和我一起进入同一病区的。初到时,她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不停地打电话。从她和别人的通话中,知道她的老公现在高烧不退,几天未吃饭,目前状况很严重,又无处(隔离点、医院)可去,她不停联系社区,最终在社区的帮助下,她的老公住进了医院……经历这次大疫,我们不再被‘我会死’‘我的生命正在逐渐走向尽头’这些想法禁锢,我们彻悟了、释怀了,不再恐惧病毒,反而能安之若素,不贪生也不惧死,因为我们看到生的希望没有被‘病毒’和‘死亡’消灭,而是在经历了‘怕死’这个环节之后进入生命的另一种状态——在努力奋斗中享受生命的喜悦。
《方舱记忆》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医患用生命写就的篇章。用患者如是描述医患关系:我是你工作中的过客,你却是我人生的转折。
总有一些人,永远铭记;总有一些事,永生难忘。这便是属于这艘“生命之舱”的方舱记忆。
首发仪式上,主办方还组织了《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移动医院解密》科教片看片会,全面讲解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移动医院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