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9岁的奉贤柘林镇迎龙村村民汤秀飞,包粽子、烧土灶、做方糕、塌饼样样拿手。因为擅长组织村里的阿姨们一起干活,被村民们戏称为“车间主任”。村里的“又见炊烟”土灶营地边的睦邻四堂间,原来就是汤阿婆的宅基,如今成了阿姨们做乡村传统美食服务游客的一个基地。汤阿婆及阿姨们也实现了足不出“户”家门口就业一天工资一百块,“有游客来就做,客不来歇歇,做做歇歇蛮好。”阿婆表示很开心。
迎龙村如今俨然已成为新晋网红村,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村里共接待了近2000名游客,超过了迎龙村的常住人口数。而对于村民们来说,更是増添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这几年,迎龙村通过建立公益服务社,组织本村中老年村民参与河道保洁、绿化养护,宅基管理等工作,给予一定报酬。如今方兴未艾的农业旅游项目兴起,使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村民越来越多。村民既增加了收入,又激发了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增。
“家门口就业”带动农民增收
说起迎龙村村民的“家门口就业” ,一开始缘起于该村2017年5月启动的“生态村组·和美宅基”创建试点。创建过程中,村里针对请第三方建设创建资金投入较大、村民参与率不高等因素,开始探索组织本村赋闲在家的五六十岁村民,根据工作要求自己开展清理垃圾、种植绿化、扎篱笆墙等,并发放每人每天100元补贴。原本由第三方完成的工作改由村民们亲自去做,即发动了村民投身创建工作,又给他们增加了一份收入。
2018年2月,村里成立了迎龙公益服务社,为民办非营利性组织,主要组织村民在本村范围内从事护宅管理、物业服务、河道保洁、绿化养护、篱笆制扎等工作。截至今年9月,服务社登记在册的社员达367名,均为有劳动能力及意愿的本村村民,根据工作量获取相应报酬,并通过宅基议事确保管理公开,决策公开。
迎新三组的戴云官老伯,擅长手艺活儿的他,做事细心且耐心,加入公益服务社后,不仅参与修筑了村里河道两岸、田地周边的大片竹篱笆,还曾前往新塘村协助筑篱笆,大获好评。而迎新14组的李国林老伯,身体硬朗,加入公益服务社为迎龙村的水街新项目出力,担任游船船夫,撑船带游客参观水街两岸的和美宅基,自豪地向游客讲解自己所居住的村子近些年的发展和变化。通过公益服务社这一渠道,凭借自身的劳动,这些农村老伯获得了柴米油盐等家用补贴,同时也为村里节省了劳动力开支,达到了村民、村委、服务社三方受益的良好效果。
农业旅游让公益合作社业务更红火
2019年起,迎龙村调整发展思路,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开始打造“烟渔菛垄”乡村生态旅游景区,搭建生态与旅游业一体化发展的平台。摇橹船、皮划艇、稻谷迷宫、特色垂钓、大锅灶头饭等特色项目落地。而通过公益服务社,为村民在“烟渔菛垄”景区提供就业岗位,包括船夫、厨师、保洁员等,让村民成为了乡村振兴的“主角”。
在迎龙村的“又见炊烟”营地,乡野集市上的射箭、投壶、主题迷宫、套圈、亲子露营等活动丰富多彩,水上皮划艇、乡野摇橹、垂钓,即可体验渔美河景,也可看两岸的和美宅基。夜幕降临,伴随着稻香阵阵,乡村音乐节唱响秋日的田野。有好玩的更有好吃的,方糕、竹筒饭、土灶饭让不少来此游玩的大人、小朋友都回味无穷。而在这些项目的背后,则是迎龙村公益服务社的社员们在忙碌的身影。
业务不断拓展,村民奔小康更笃定
除了本村旅游等业态带来的工作岗位,迎龙村公益服务社的业务还不断向外扩展。2019年5月,迎龙村承接邻近海湾村生活驿站的运维工作,由公益服务社出面管理,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随着服务社功能的不断完善和拓展,服务社有望接下全镇所有生活驿站的运维业务。
而除了提供工作岗位,迎龙村还借力公益服务社,为村民免费配送文化等服务项目。在让村民增收的同时,也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在迎龙村生活驿站内,每周一上午,都会响起悠扬的二胡琴声。这并不是村民们在简单地自娱自乐,而是迎龙村公益服务社二胡队的志愿者们在学习、排练。等练熟了,他们就会走进村组,走进睦邻四堂间,为村里的乡亲们表演。
迎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天舒对记者说:“现在住在农村的主要是些中老年农民,让这些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经实践是一个好办法,除了增加了村民收入,还大大激发了他们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目前,村里正积极引入生态观光、特色民宿、拓展培训、鱼塘养殖等项目,探索打造近百亩的、具有“民宿特色+学田营地教育”特色的生态田园综合体。预计日接待量将达到300-400人左右。而随之而来的工作岗位,也让让村民在奔小康的路上更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