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性、哲理感、中国味道、上海质感——专家为何用这些词评点话剧《家客》?-LMLPHP

“这是一部能让人安静下来的抒情性作品,尤其在喧嚣的背景下,它是话剧里的中低音,以沉稳绵长的质感治愈人心,”文艺评论家毛时安第二次观赏话剧《家客》后如是感叹。

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的原创话剧《家客》首演于2017年,由喻荣军编剧、周小倩执导。全剧讲述了退休教师莫桑晚和老伴夏满天的平静生活,忽有一天被一位不速之客打破——消失了40多年的前夫马识途突然出现了,而夏满天竟然邀请他与他们一起生活……全剧只出现了这三位人物,三幕戏分别演绎了三种不同的人生可能。

抒情性、哲理感、中国味道、上海质感——专家为何用这些词评点话剧《家客》?-LMLPHP

话剧《家客》日前重新登上申城舞台,此轮演出由周野芒、钱程替换张先衡和许承先出演,莫桑晚依旧由宋忆宁饰演。作为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话剧《家客》的“二改”专家修改会同时在沪举行。经过精心打磨,《家客》踢出了原有的一些扎人眼球的元素,以纯生活流的方式展现故事,情感更细腻生动。

“它让我想起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说法:世界,就是人的状态。”中国艺术研究员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说,“家中来客,在家是客,到底谁是客人,谁是主人?面对闯入者,一个男性能够容忍另一个男性的到来,容忍三个人的生活,听起来匪夷所思,但背后却是厚重的时代印痕和创伤——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这个事件影响很多中国人的命运。”宋宝珍认为,话剧《家客》的叙事不是传统的,但内在却是很有中国味道的作品,三个人的相处是很中国的人文关系,内心深处带着遗憾和谅解,是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在叙事中的落实。”

抒情性、哲理感、中国味道、上海质感——专家为何用这些词评点话剧《家客》?-LMLPHP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情”、“梦里不知身是客”、“百代之过客,万物之逆旅”……修改会上,很多学者对这部作品抒发了感性的认识。

“有些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能够发现一些感人的细节,但往往难以走进生活的深处,”文艺评论家郑荣健说,但话剧《家客》找到了戏剧的哲理感,它是用一种巧妙的假设去到达的——“如果”。人不可回避同样的命运,那就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只能有一种活法,但命运需得面对很多选择。

抒情性、哲理感、中国味道、上海质感——专家为何用这些词评点话剧《家客》?-LMLPHP

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崔伟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话剧《家客》不是简化的现实主义,有些话剧作品有生活原貌有,但缺乏历史积淀,但《家客》却是现实与历史的交织,现实与想象的交汇,对立与相拥的温馨,触摸了三个人物的心灵深处。“作为我们60后会在重温中联想到我们的过去和未来,我们应该承担的东西。”

“1976年的大喜大悲,变成日常生活的场景,这部作品有点类似是契诃夫的剧作,带着忧伤让大家思索。”毛时安说,导演是从容不迫,剧中有很多有意味的沉默,这样的慢是在当下的“快”中颇为难得的。

毛时安希望,话剧《家客》继续静心雕琢,“要加工成一部既有上海特点,又有普遍人性关照的作品。“上海特色一定要超越上海话,在作品本质上更接近上海人的心态、精神。”

抒情性、哲理感、中国味道、上海质感——专家为何用这些词评点话剧《家客》?-LMLPHP

剧照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提供

10-14 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