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的开路先锋:工兵挖地道到敌人城墙下,埋上一棺材的炸药,炸毁城墙-LMLPHP

红军的开路先锋是工兵。

工兵分队同炮兵和重机枪分队比,因基本不受交通条件和装备的限制,建起来更方便。因此,在1930年6月红三军团建立时,就编有工兵连。同年10月,红一军团也建立起了工兵连。

1931年春,红一方面军在第二次反“围剿”期间,根据作战的需要,将原红一军团工兵连扩编为工兵营,下辖3个连。红军的工兵连常常在攻打坚固阵地时发挥到炮兵的作用。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红一方面军转入拔除苏区内敌军据点“土围子”的战斗。1931年10月初,针对战斗中存在的问题,方面军总部指出:“以前打土围子攻炮楼都用步兵的冲锋。用炮兵威吓,实在不够得很,死伤很多,土围子炮楼还是没有打开,总不晓得用工兵的能力去挖地洞、打对壕、埋地雷去爆炸他的围墙,再冲进去,或是用多量火药完全给他炸个干净”。方面军总部要求各部队普遍推广坑道爆破作业,并且注意爆破的各种数据和经验,以便整理成工兵教材。

10月28日,红三军团在攻击会昌城时,方面军调集四个工兵连进行爆破作业,仅在南门挖掘的坑道就长达150米,装药数百公斤,把城墙炸开一个长达数十米的破口,保障了攻城战斗的胜利。

红四方面军作战也喜欢用工兵,在鄂豫皖时期,攻打黄安、苏家埠等大战役中,就是让工兵挖地道,直挖到敌人城墙下,然后在下面埋上一棺材的炸药,点燃后,轰的一声巨响,把敌人的城墙炸塌。红军把这种挖地道放炸药的办法戏称为“土飞机”。“土飞机”很管用,直到解放战争时打晋中、打太原还采用这种办法。

工兵连在长征中逢水架桥,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比如,军委干部团工兵连,在红军强渡乌江时架浮桥就是典型的一例。乌江,自古以来就有“天险”之称,江宽水急,江面宽200多米,江心的最深处是5米左右,流速每秒钟1.8米。在这样一个水急浪高的河上,冒着敌人的火力架桥,绝不是件容易的事。工兵连在工兵教员谭希林、何涤宙的指导下,架桥颇有创意。全连200多名学员用竹排、枕木、门板做成了一节一节的门桥。门桥做好了,但是要把它们一个一个放在水里固定,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门桥一入深水就好像脱僵的野马一样,挣着往下游跑。怎样才能把一节一节的门桥固定在浮桥的线路上,成了架桥中的大难题。

谭希林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用大石头做“石锚”把门桥拖住。红军试着把三四百斤重的石头推到水里,但是因为石头重量不够,表面又光滑,仍然拖不住一节门桥。这么大的石头也来不及现去开采。

后来,大家又想出改用竹篓装石头的主意来改装石锚。两个竹篓上下扣住,中间用硬木架成十字,捆绑结实后沉入河底,以此代锚,“每个石锚有一两千斤重。石锚在竹排上装制,用竹排运到下水地点滚入水中。这个重家伙果然把门桥死死地拖住了。这才固定住了浮桥。浮桥架成功后,红一军团踏着浮桥浩浩荡荡跨过了乌江。军委纵队和红五军团不久也踏着浮桥过去了。

红四方面军在川陕时期还建立过一个方面军总部直属的水兵连,地点在旺苍城王庙街戏楼,堪称人民军队最早的水兵建制。那是1935年2月,正当陕南战役打得激烈时,陈昌浩与徐向前为即将进行的嘉陵江战役作准备。从彭杨军政学校、红30军、红31军中抽调了250名身强体壮,有一定浮水、划船基础的战士,组建了红军第一支水兵连,训练基地就在老城北头的长滩坝古渡口。只要一声令下,水兵连战士立即扑向河中,练习浮水、划船、架桥的本领。这支被突击训练出来的水兵连,在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时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红军的开路先锋:工兵挖地道到敌人城墙下,埋上一棺材的炸药,炸毁城墙-LMLPHP

来源:本文摘自《胜利密码-解放军战力之谜》,刘波著,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10-19 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