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玉雕“初心之地”设计稿正式公布。
沪上近百位非遗传承人和玉雕大师,将在一块60公斤的和田玉石上合力创作“初心之地”主题作品,并在明年建党百年之际捐赠给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永久保存。
在昨天举行的“百人百艺·非遗献礼”主题活动暨海派玉雕“初心之地”创作启动仪式上,作品设计图正式公布。作品将突出体现上海特有的石库门建筑群,呈现多个具有代表性的红色地标,包括有中共一大会址、老渔阳里、新渔阳里、《星期评论》编辑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中共一大代表们集体食宿的博文女校、《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出版地——又新印刷所等。
“上海是当之无愧的初心之地、光荣之城,这里不仅是党的诞生地,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的中心,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亦长期驻扎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徐明表示,上海是一座红色文化浸润的城市,仅以该馆所在区域为例,其周边密集分布了多处与建党历程相关的革命旧址、遗迹。比如,位于南昌路上的老渔阳里2号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诞生地。在他看来,上海的红色故事值得进一步深度发掘,用“匠心”塑“初心”,以艺术的形式传承、传播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这次参与创作的既有年过七旬的老一辈大师,更有80后、90后的年轻后生,大家都以能够成为集体创作的一分子为荣。”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协会会长郭清海介绍,项目定项后,从创意设计征稿、线上线下动员,到主创团队的召集组建,协会上下热情高涨。他不仅是组织者、发起者,作品所使用的60公斤和田玉石材亦来自其本人的捐赠。他说,能够把多年的珍藏拿出来,以此来记录这个时代的伟大与美好,是他的幸运。
杨浦区玉雕非遗传承人朱喜伟透露,为了更好地参与创作,今年六月起,主创们反复学习建党前后的史料,实地走访1920年前后建党创始人活动及工作场地,拍摄了数千张照片,追寻红色记忆,探寻精神密码,在历史中汲取力量。
海派玉雕与中国玉文化传统保持着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联系,因为长期浸润海派文化,能兼容并蓄,博采众长,被誉为当代中国玉坛的“风向标”。参与创作的玉雕大师们表示,今天,经受红色文化的洗礼,获得了丰厚的滋养,更使海派玉雕有了“魂”,焕发出新的生机。
据悉,海派玉雕“初心之地”的创作正在紧张有序地实施和推进之中。主创团队决心把作品做深做精,使之成为能流传下来的海派玉雕精品力作。
同时,全市各级、各类非遗传承人正积极行动,为明年建党百年进行主题创作,展现非遗人爱党、爱国的情怀和责任担当。
摄影:叶辰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