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建设中的大零号湾效果图 制图:冯晓瑜
为进一步发挥大学科技园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科技、教育和经济融通创新,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市科委与市教委会同相关部门、区、高校,联合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并于昨天正式发布。
《指导意见》提出,力争到2025年,基本形成多层次、开放性的大学科技园体系,全力打造3-5家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大学科技园示范园,辐射带动高校周边高新园区、产业园区等形成若干个产值规模达到千亿元级的创新创业集聚区,孵化培育1万家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
做强核心功能,全面提升能级和竞争力
放眼全球,世界一流大学周围大多聚集着一批世界知名企业。上海大学科技园发展始于1991年,2002年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复旦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截至去年底,上海共有13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占全国总量的11%;累计培育了1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539家高新技术企业和66家上市企业。去年各园区共实现1091项科技成果转化,其中来源于高校的成果有578项,占比53%。
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对照上海世界一流城市定位以及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求,大学科技园在核心功能优化、服务承载力、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指导意见》提出,引导大学科技园“回归初心”,做强“创业孵化、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辐射带动”核心功能,突出大学科技园承接高校综合智力资源溢出的特色和优势,全面提升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为此,上海将优化大学科技园布局。在重点区域合理布局建设大学科技园,探索“多校一园” “区校合建”等建设模式,围绕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大学科技园示范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同时支持已建大学科技园升级建设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围绕提升高校技术转移服务功能,《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其中包括:将校内技术转移机构与大学科技园进行联动成效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将技术转移服务人员成果转化绩效作为专技岗位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支持和鼓励科研人员、高校师生创新创业,科研人员可利用职务科技成果创办企业,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畅通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操作路径和转化渠道等。
强化开放协同,打造创新创业共同体
数十载的上海市大学科技园建设经验证明,深化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加强高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融合,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科技园的必经之路。《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大学科技园依托高校及所在区的主体责任,提出打造创新创业共同体,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等要素加快集聚,促进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去年,上海交大科技园在闵行区打造了“创想600”引智高地,配备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孵化链条和优质空间配套,让年轻人从学校实验室走出来即可享受“保姆级”的科技成果转化和双创孵化服务。
名校云集的杨浦区则形成了“一圈、一廊、一谷、一园”的特色产业集群: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以现代设计为特色,2300余家知识创新型企业中,同济大学师生创业企业达600多家;复旦创新走廊有各类相关企业万余家;上海财大金融谷是全国唯一专注于科技金融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上理工产业园依托光机电一体化、数控机床、能源动力等优势学科,孵化了不少行业隐形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