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名大学生村官笔下的乡村振兴。来自浦东新区周浦镇的界浜村叶丽亚刚刚结束了她的“乡村生活”,四年多的时间里,她先后经历了“五违四必”、河道等环境整治上的大战役,也参与了“家门口”服务中心的设立,在第一线品尝社会治理的甜酸苦辣。
让我们从她的文字记录里,真切感受上海的乡村之变。
初识界浜,她既没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那么婉约多情,也没有想象中大都市现代化的空间布局和服务设施。她就像一个平平无奇的素人,基础条件并不好,路过、见过很多次可能还是让人记不住。但是时代发展给了舞台,每一个农村都有闪耀的可能。
2017年,浦东的村居迎来了一项重大的社区治理变革——“家门口”服务开始了。“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家门口”服务正应和了此道,将工作做到群众身边。界浜村作为新起之秀和有力“后浪”,一直是“家门口”服务的区级试点单位,走在探索建设的前沿。三年来,从“家门口”服务站到“家门口”服务中心,从“一站”到“四站一室”,更多人性化和民众所需的服务被放大、被凸显。
我印象里第一次集体加班就是在“家门口”服务站建设中。那天直到11点,我们还一起“烧”着脑子、做着手工、调整布置,只为多一些“家”的温暖。服务站必须要通过村民的检验,在工作中我也感受到,朴实的老百姓很介意“华而不实”的东西,他们也常常有着“雪亮的眼睛”。这一年,界浜村成为了浦东新区第一批特色型家门口服务站。
2019年4月到2020年9月,从农民集中居住挑战更合理的村庄布局,到截污纳管、路桥建设挑战更科学的基础设施,再到河道整治、植树造林、景观提升挑战更生态的自然风貌,还有直播销售、农旅融合挑战更富民的产业发展,她的全面发展被越来越多人看到,越来越多的村民为她竖起了大拇指,为她应援“打call”。乡村振兴验收完毕,华丽转身的她已然是我眼中的“大明星”。但我知道,她未来的路,不会止步于此,全国文明村等一个个创建目标还在前方等她实现,从试点组、核心区到全村全域的覆盖还在持续延伸中。
“破圈”是2020年的一个网络热词,可以是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也可以是突破别人给你的圈,突破别人给你的定义。在界浜村的4年,我看到她从百度词条搜索寥寥无几的“小透明”,凭借“农村社会治理”这个过硬的能力特质被人看到,实现了“破圈”。而对于我来说,在建设农村、服务村民的过程中,真正走出了“象牙塔”,不再迷恋古诗文中描述的农村风光,而是行动起来跟人们一起创造触手可及的宜居宜业的现代农村。
界浜村是休闲旅游型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因此美食美景必须要提。最是人间烟火色,且以美食慰风尘。对食物色香味的怀念里,承载着分外甜美的记忆。在界浜,排名第一的美食必须是湖锦蜜露水蜜桃,不只是因为它的美味,更是它承载着村民的生计、骄傲和希望。每年七月桃子成熟的时节,我想我都忍不住会再回来的。佳节总是伴随着美食,跟同事、村民们一起度过了多个传统佳节,第一次吃到了好吃的肉馅汤圆、马兰头粽子、“塌饼”、蚕豆糕,还有神奇的桃胶,美食和陪伴抚慰了我“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伤怀。
在这里,我也认识了一群热爱生活、热爱村庄的人们。2017年负责文体工作,到“家门口”的文化服务,我慢慢走到了村民身边。
寒来暑往里练着舞蹈的阿姨们,让我看到了热爱;传唱宣卷70载的张福良老伯,让我看到了坚持;自发组织了老歌大家唱的朱金妹老嫲嫲,让我看到了乐观;睦邻点里想方设法组织活动的彩萍阿姨,让我看到了热心;书画摄影样样精通的国昌叔,让我看到了专业。党小组长、村民组长是最熟悉的村民骨干,负责任是他们身上最耀眼的闪光点。通过学习摄影认识了热爱摄影和戏曲的佳莉,小小年纪却敢仗义执言的依雯······一个个名字在我的脑海里闪过,每一个名字都伴随着一张温暖的笑脸。
界浜是我的第二家乡,我是界浜的女儿,这里景美、食香、治优、人暖,她已然成为了我“寄存乡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