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和平 ——电影中的那些抗美援朝经典战役-LMLPHP

70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被称为 “新中国的立国之战”。这场战争的胜利,点燃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我国获得了长期和平建设的环境。

在光影艺术的交织中,我们或许可以通过电影大银幕掀开历史的藤蔓。《上甘岭》《奇袭》《英雄儿女》等几代人如数家珍的经典作品,曾奏响激昂的革命赞歌;今日上映的《金刚川》和正在拍摄的《冰雪长津湖》等作品,也隔着岁月遥敬那些舍生忘死的英雄。

这些电影既是对历史的呼应,也是对真实战争的再现。长津湖、上甘岭、金城……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浴血奋战,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70年后的今天,硝烟早已散去,但那些英雄的故事,依然在这片土地传扬。    ——编者

为了和平 ——电影中的那些抗美援朝经典战役-LMLPHP

血战长津湖:美军王牌步兵团番号从此消失

位于朝鲜半岛北部狼林山脉和赴战岭山脉之间的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周围几乎都是海拔千米以上的崇山峻岭。该地每年自10月下旬进入冬季,11月下旬日平均气温降至零下27摄氏度,环境险恶异常。70年前那个冬季,中国和美国最王牌的部队——我志愿军第9兵团三个军和美国以其陆战第一师和第七师为主力的第10军,在这里展开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对决。

这次战役是改变整个朝鲜战场发展格局至关重要的一战。2011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纪录片《冰血长津湖》,根据历史资料和众多志愿军老兵回忆,真实展示了整个战斗过程,播出后引起广泛关注,豆瓣评分至今仍高达9.0分。今年,另一部关于这场战争的电影《冰雪长津湖》也已开拍,预计将于明年上映。

1950年11月,在我志愿军入朝的第一次战役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判断,中国军队总兵力不过三、四万人,因此决定发起“总攻势”,以美第8集团军在西,第10军在东,发动钳形攻势,向鸭绿江推进,试图一举消灭朝鲜境内的志愿军和人民军。

此时,“联合国军”在朝鲜的兵力多达55.3万人,而志愿军首批入朝部队仅约23万人,装备和火力都处于弱势,迫切需要二线部队跟进,因此志愿军第9兵团(由20军、26军和27军组成,共15万人)的入朝参战时间被大幅提前。由于战事紧急,第9兵团在开往东北的火车上接到了直接入朝的命令,可是原定在辽阳、沈阳换厚冬装的十几万将士还穿着江南的薄冬装。虽然东北军区紧急调拨了库存的五万件大衣、棉鞋给第9兵团使用,但依旧杯水车薪,有些甚至还没来得及运上火车。

彼时恰逢朝鲜50年间气温最低的冬天。当年参战的志愿军营长毕序阳曾经回忆说,部队每个班只有一到两床棉被,士兵休息时,将它垫在雪地上,大家挤在被子上只是保持不被冻僵,根本谈不上取暖。由于过于寒冷,一名南方战士拿着钢枪的双手皮肤已经冻裂,在指关节处甚至可以看到骨头。虽然遭遇极度酷寒,第9兵团仍按预定部署,向长津湖地区开进。部队严格执行隐蔽要求,夜行晓宿,严密伪装,悄然进入战区, “联合国军”虽然每天都派出飞机对该地区进行空中侦察,却丝毫没有发现第9兵团的行动踪迹。战后,“联合国军”将第9兵团这一隐蔽开进称为“奇迹”!

为了和平 ——电影中的那些抗美援朝经典战役-LMLPHP

11月27日傍晚,第9兵团大军已经隐藏在广袤的山地和丛林之中。当晚,美军陆战第1师和美步兵第7师正沿着山间小路行进,队伍蜿蜒50公里。突然,山林中传出惊天动地的军号声和呐喊声,我志愿军第9兵团的20军、27军开始发起猛攻。

虽然装备精良,但美军被志愿军优势兵力分割包围,接战仅一天,见势不妙的麦克阿瑟就命令他们向南突围。在大批飞机的掩护下,美军企图先聚集到下碣隅里,再往南逃。在柳潭里经下碣隅里到新兴里60多公里崎岖公路的两侧,被我志愿军死打硬拼了数日。每个白天,美军在飞机、坦克和大炮的掩护下冲锋突围,志愿军则在公路两侧的高地上层层设防,顽强阻击。夜幕降临后,在照明弹的清白色光亮里,成群的志愿军战士顶着敌人密集的弹雨,把子弹、手榴弹投入敌人的防御圈。

久攻不下让第9兵团决定改变打法,先集中力量啃掉美军步兵第7师第31团。这支美军部队因曾参加对苏俄的干涉作战而获得“北极熊团”的绰号,团旗上有北极熊的图样。志愿军27军集中两个师五个团的兵力,并使用全军所有炮兵,围攻位于新兴里的“北极熊团”。11月30日,战斗进入了第五天,围歼“北极熊团”的最后攻坚战开始了,志愿军战士从四个方向蜂拥冲向美军坦克防御圈。战至12月1日拂晓,各部先后突破敌前沿,与敌展开逐壕逐屋的争夺,打得美军溃不成军。“北极熊团”团长麦克莱恩上校被击毙,代理团长费斯中校在下达了分散突围的命令后,也被手榴弹炸死,“北极熊团”崩溃。该团蓝色的团旗被志愿军班长张积庆缴获,后来成了北京军事博物馆的展品。“北极熊团”整团覆灭,美军王牌团番号从此消失。这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成建制地全歼美军一个团的光辉战例。

在“北极熊团”覆灭之时,美陆战第1师第5团和第7团也遭到志愿军层层截杀,伤亡1500多人。12月4日,这些美军终于走完22公里,撤回到下碣隅里的供给基地,平均一小时只能走300米。一周后,美陆战第1师终于在咸兴与美第3步兵师汇合,并继续向南撤退,一直到达东海岸的咸兴市。24日,美第10军从兴南港装船撤离,次日志愿军占领兴南,长津湖战役结束。侥幸逃生的美陆战第1师师长奥利弗·史密斯事后回忆时曾说:长津湖战役,是钢铁部队在和钢铁的人作战。

志愿军部队同样遭遇了大量战斗减员和非战斗减员。纪录片《冰血长津湖》中披露了上海战士宋阿毛的绝笔信: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读来不禁令人动容。1952年9月,第9兵团从朝鲜回国,车行鸭绿江边,兵团司令员宋时轮要司机停车,下车后向长津湖方向默立良久,然后脱帽弯腰,深深鞠躬。当他抬起头来时,警卫员发现,这位满头花白的将军泪流满面,不能自已。这一颇具悲情色彩的场景无疑是对这场战役惨烈程度的最好注解。

鏖战上甘岭:志愿军像钉子牢牢地扎在那里

提起抗美援朝相关的影视作品,最家喻户晓的无疑就是1956年高保成主演的《上甘岭》,片中郭兰英演唱的那首《我的祖国》至今仍广泛传唱,深入人心。

这部电影取材于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当年,毛泽东了解了这场悲壮的战役后,指示有关方面将上甘岭战役拍成电影。为了拍好《上甘岭》,导演沙蒙率领摄制组多次前往战场进行实地考察,采访了一百多位当年参加上甘岭战役的志愿军战士,记录的材料达到数十万字。最终从一条坑道和一个连队出发,塑造了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志愿军英雄群像,成为了中国战争题材影片的经典之作。

真实的战争比起电影镜头无疑更加激烈和残酷。在上甘岭战役最紧急的时候,在我15军军长秦基伟和45师师长崔建功之间,有一段这样的对话:“一号,请你放心,打剩一个连,我去当连长,打剩一个班,我去当班长。只要我崔建功在,上甘岭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

这场血战始于1952年10月14日。在上甘岭村附近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志愿军先后投入15军的45师、29师和12军的31师、34师106团,共四万余人的兵力。10月21日到10月29日,上甘岭战役进入最艰苦的坑道战阶段,敌人千方百计地试图破坏我们的坑道。而我坚守坑道的各部,除了冷枪歼敌外,还广泛开展夜晚摸哨行动。例如134团第四连,在坚守坑道的十几天里,共发动32次夜袭,以三人伤亡消灭敌人70余人,以至于敌人谈坑道色变。不过,我军也承受了大量的减员。在战役期间,597.9高地1号坑道内先后有16个建制单位的人员,这些人员组成特殊的“第八连”,这是《上甘岭》中“八连”的主要原型。但据统计,原属八连的指战员中,仅有六人在战役结束后回到后方。

为了和平 ——电影中的那些抗美援朝经典战役-LMLPHP

面对在坑道战中不但打不死,而且越打越强的志愿军,美军和南朝鲜军更加丧心病狂了,他们用迫击炮吊射坑道口;用毒气弹、硫磺弹熏;用巨石块堵洞口;用铁丝网缠绕成团堵塞通气口;从坑道顶部凿眼装药爆破;……在这样的攻势下,二号坑道一天就被炸塌了近30米。

敌军的破坏还不是坑道部队最大的威胁,缺粮断水才是最严重的,美军对坑道部队与后方的交通线实行严密炮火封锁,使得坑道部队粮尽水绝。火线运输员付出生命的代价送进坑道一袋压缩饼干,但干燥至极的口腔和食道根本无法吞咽,饥渴成为最大的敌人。

负责向坑道运送物资的人员,牺牲的可能甚至比坑道部队还要多。因为他们通过的区域是美军炮兵、航空兵“重点关照”的地段。为了破坏我军的运输,美军甚至派出懂汉语的韩国人喊话,迷惑后勤人员。即便到达坑道附近,我们的后勤人员也很难找到坑道口,因为在美军的狂轰滥炸下,上甘岭的山石被炸成了一层一米左右的碎渣,而很多坑道口被炸得退后了数米。

在整个战役期间,火线运输员的伤亡率甚至超过了坑道部队的伤亡率,通往上甘岭两个高地的山路上,洒满了火线运输员的鲜血,大量的物资也因此损失在路上,送进坑道的微乎其微。由于饮用水难以运输,只要容器中弹就极易流失,所以主要运送的是既能解渴又能充饥的萝卜。

一直到28日夜晚,运输连指导员宋德兴和两个火线运输员才冲过了炮火封锁,将三袋萝卜和一些慰问品送进了一号坑道,那晚简直就是八连最盛大的节日。但萝卜上火,多吃身体也不舒服,所以坑道部队建议送苹果。于是15军连夜从后方紧急采购了三万多公斤苹果,派人送往坑道。但美军炮火封锁实在太猛,大筐苹果难以送上去,没有一筐苹果送进坑道,最后送进一号坑道的只有一只苹果!

在上甘岭43天的激烈争夺战中,敌人共消耗炮弹197万发,平均每天发射四万余发,其中仅战役第一天就发射炮弹30余万发。整个战役下来,阵地平均每平方公里落弹近50万发,兵力火力之密集,在世界战争史上是罕见的。最终,志愿军防守部队依托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防御阵地,在炮兵火力的支援下,击退了“联合国军”的进攻,守住了阵地,共毙伤敌25000余人,创造了坚守防御的范例。上甘岭山头被敌军炮火削低两米,石土被炸成一米多厚的粉末,也不能把志愿军赶下来,他们像钉子一样牢牢地扎在了那里。

金刚川上的“英雄桥”:敌机投下了数千枚炸弹和炮弹依旧屹立不倒

由管虎、郭帆、路阳等执导的影片《金刚川》于今日上映。影片的片名“金刚川”其实是一条河。据资料记载,在抗美援朝的最后一役——金城战役打响后,后勤物资需要通过桥运到前线,工兵连连长张振智等人受命要在这里架起承重桥。他和战友们利用敌人炸断的木料,在悬崖峭壁上开山劈路,用了七天七夜时间在金刚川上建起了一座大桥。此后,成批的战斗物资,日夜不断地通过这座崭新的大桥,运往前方。为了躲避敌机的轰炸,上级指示工兵连,每天天亮之前,把好桥伪装成被炸坏的断桥;晚上再盖上桥板,恢复通行。

一个月过去了,大桥畅通无阻,但敌人没有就此善罢甘休。在一次空袭中,敌机在承重桥周围投下了近千枚炸弹,还有2500多发炮弹,七孔的大桥被炸掉了五孔。上级给了张振智和工兵连两个多小时时间,要求他们完成抢修任务。

一场比架桥更加紧张艰巨的抢修开始了,全连就连炊事员同志也上阵了,平时一千多斤重的桥脚要十多个人抬,现在为了加快速度,六个人就得抬一个,还得抬着跑……就这样,张振智和他的工兵连,在朝鲜不分昼夜地战斗,直到美帝国主义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人们都称赞这座桥是打不烂、炸不断的“英雄桥”。

为了和平 ——电影中的那些抗美援朝经典战役-LMLPHP

金刚川是整个金城战役的一个片段。毛泽东曾对这场战役给予过很高的评价。他在《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和今后的任务》一文中说:“今年夏天,我们已经能够在一小时内打破敌人正面21公里的阵地,能够集中发射几十万发炮弹。如果照这样打下去,再打它两次、三次、四次,敌人的整个战线就会被打破。”

这场战役的背景是,1953年春季,中国人民志愿军粉碎了 “联合国军”从侧后实施登陆进攻的企图。4月11日,双方达成遣返病伤战俘协定,中断六个多月的朝鲜停战谈判于4月下旬复会。6月中旬,当停战谈判各项协议已经达成,正筹划签字之际,李承晚集团在美国的纵容下,于6月18日扣留我方被俘人员2.7万余人,并狂妄叫嚣要“单独干”和“北进”,企图破坏停战的实现。

为了狠狠打击破坏停战谈判的南朝鲜军队,根据志愿军总部6月20日命令,我第20兵团决定在金城、华川方向对敌实施战役进攻。第一步消灭金城突出部的敌人,拉直金城南战线;第二步在有利情况下,以2-3个军的兵力向华川方向作有限度的突进。整个战役从7月13日21时开始直到27日停战止,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突破敌方防线,拉直预定战线;主力转入防御,适当扩张战果;抗击敌军反扑,巩固既得阵地。最终,志愿军收复土地达148平方公里,共毙伤俘敌5.2万余人,缴获坦克、自行火炮35辆、各种火炮339门、飞机l架,击落击伤敌机200余架。

金城战役狠狠地打击敌军的嚣张气焰,配合停战谈判,改善了我军态势。洪学智将军曾回忆道:我们的部队很早就想打个痛快仗了,已经憋了很大劲儿了。以前阵地战期间的反击,是小打小闹。上甘岭战役规模不小,但是防御战,要说反击战就是金城战役,不仅消灭了敌人,还收复了土地,大家都觉得扬眉吐气,高兴极了。

10-23 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