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戴口罩的游客经过德国科隆大教堂|新华社
德国疾控机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22日数据显示,德国单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数创新高,为11287例。德国疫情迅猛发展令人担忧,未来将如何演化呢?
德国第二波疫情起于今年夏天。当时第一波疫情缓解,许多人去国外旅行,为输入性传播埋下隐患。各种聚会数量猛增、各区域间人员流动频繁,加上人们放松警惕,未坚持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造成了这一波高峰的到来。
虽然数据触目惊心,但并不能简单地与第一波疫情高峰时的数据对比。当时检测能力有限,而且法定允许检测的条件严格,自费检测的费用高达150—300欧元。因此当时的检测数量不足。
如今,检测的门槛已经大大降低,而且在许多情况下由国家承担费用。目前周检测量为疫情初期的9倍,第一波高峰期的3倍。而且检测能力尚有30%以上的余量,8月份检测样本积压问题已经有很大程度改善,抗原快速测试方法得到推广,有利于检测的扩大和提速。
虽然重症监护病人的数量在过去几天中增加明显,但目前尚有8100余张重症监护病床闲置。根据德国重症急诊医学联合会的最新数据,目前共有1030名新冠患者接受重症监护,3月高峰期这一数字为2853,低谷期维持在330左右。
由于德国各地疫情程度不同,各地官员、各方民众对于防控措施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在口罩强制令、住宿禁令、开学条件等许多方面争论不止。德国总理默克尔14日召集各州州长开会,以避免采取分而治之的方式。最后只达成了部分协议,但至少向前走了一步。
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引入了“35规则”:若某个地区7日内每10万人口感染人数超过35人,那么无论在室内还是室外,只要在人群密集区域人们都应佩戴口罩。而私人庆祝活动将根据空间大小将最高人数控制在15人至25人。若感染发生率超过万分之五,聚会人数上限将降为10人或最多两个家庭;同时,这些高风险地区的餐厅将被禁止在23点以后售卖酒精饮料,酒吧、会所等将关门。会议也为后续的疫情升级保留了应对方案。
由此可见,德国在医疗、检测、管理等方面的储备已较为充分,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正在实施或准备了许多可操作的规则。此外,德国6月公布疫情高风险国家名单,并从8月起,对从高风险地区旅行归国者实施强制核酸检测。若各项规定能被严格执行,德国新增病例数激增的趋势有望于近期被扭转。
根据流行病学数据,德国目前的感染较多由聚会活动引发,而公司、商场、酒店等场所并非主要传染地,与疫情暴发初期有很大不同。而且网上办公、学习的软硬件逐步完善,许多人已经习惯了戴口罩购物。这意味着,即便限制措施再度升级,多数经济活动将只受到有限的影响。
随着对病毒认识的加深、治疗手段和疫苗研发的进展,人们对于这一疾病的恐慌程度总体在不断降低。疫情近日快速发展让德国人的悲观情绪有所抬头,但恐慌并没有在理性至上的德国大幅蔓延。这对于稳定社会预期、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有很大的帮助。而从某种意义上看,适度担心带来的谨慎或许更有利于疫情的控制和经济的回稳。
德国公布的不少经济数据好于预期: 9月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创2018年7月以来新高;德国经济信息研究所(IFO)商业景气指数连续5个月上升;登记失业率自疫情暴发以来首次环比下降,申领短时工作补贴的人数也在持续减少。这些趋势或许不会因为目前的疫情而发生倒V形反转。
而且德国在宏观财政政策上还有余地。今年的财政预算总额通过两次补充达到了创纪录的5080亿欧元,但应看到,这是作为应对二战以来最大危机的临时手段。今年联邦政府的总债务率可能超过70%,但离2012年的高点81%还有差距,比起其他一些欧洲国家也要乐观得多。
鉴于德国再次全面封锁的可能性很低,即便在复苏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波折,德国经济再次大幅下降的空间已经被封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