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雄壮有力、充满信心的歌声回荡在上海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广场上空。今天上午9点30分,上海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新馆正式开馆。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将军、志愿军老兵、现役军人、大中小学师生代表和社会各界代表300多人来到现场。全场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默哀。少先队员们向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代表敬献鲜花。
这是上海唯一一家纯民间筹建的志愿军纪念馆,其创办方是一家从事殡葬的民企。为何要自掏腰包筹建志愿军纪念馆?上海永福园董事长、上海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馆长徐渭岳说,这来源于他的“军人情结”。他是奉贤区本地人,从小就对绿色军营十分向往。然而,由于当年体检未能达标,他的军营梦就此留下了遗憾。此后,他一步步奋斗打拼,将企业做成了当年的上海市“百强企业”,还在奉贤区奉城镇创建了永福陵园。
一次偶然的机会,徐渭岳发现,来自南汇、奉贤地区的上海籍志愿军战士非常多。经过调查,他做过统计,在抗美援朝期间,有18680名上海籍志愿军战士,其中60%以上来自南汇、奉贤地区。
自此,这些长眠在异国他乡的英勇战士牵动起了他的内心。他时常想,要为这些一去不返的热血战士们做些什么。最终,他决定了,要为他们打造一座“最后的兵营”。永福园规定,凡是参加过抗美援朝,并且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荣立过战功的,如果选择在纪念广场上购买墓穴的给予优惠。
不仅如此,他还斥资3亿元在永福园建造了5个纪念馆,其中一个就是“上海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如今,该纪念馆又迎来了“新生”。上海永福园董事长、上海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馆长徐渭岳说,“根据抗美援朝老战士们和老将军的建议,我们决定继续加大投入,把展馆搬迁出来,方便腿脚不便的参观者,并扩大了展陈空间。”新馆补充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涵盖了反映抗美援朝时事新闻的各类报纸、实物、文学资料、史料、图片等共有1800多件。另有 9幅油画、一幅大型木雕及影像资料等。
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代表鲍奇将军说,“我今年97岁了,为了解放全中国,我们很多战友倒下了,我有幸从枪林弹雨中闯过来了。”鲍奇说,“前面的战友们倒下了,后面的战友继续前进”,这就是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这就是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精神。就是这股精神,支持着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上海永福园总经理、志愿军纪念馆执行馆长徐汶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志愿军纪念馆新馆,凝聚着老将军和广大志愿军老战士、各级领导、艺术家的智慧和心血。”童世平上将多次参与讨论新馆方案,从主题、定位、展品等给予具体指导。
据悉,新馆共有三大看点。看点一,新收集展出了当年有关抗美援朝内容的报纸、史料和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书籍、连环画等400余件,其中有彭德怀、杜平、巴金、魏巍、刘白羽、杨朔等志愿军高级将帅和著名作家、战地记者发表、出版的回忆录、战地报道、文学作品等。此外,魏巍女儿魏平赠送给纪念馆的魏巍手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原稿扫描件,以及1951年9月首版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战地作品集也在其中。
看点二,新馆展出各地志愿军老战士及家属捐赠的鲜为人知的抗美援朝战争珍贵的革命文物。比如,有原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六军八十八师二六二团二连政治指导员梁皓东的遗孀毛霜庭女士,捐赠给志愿军纪念馆的石膏脚模一对(在朝鲜战场上,梁指导员双脚冻坏,回国后国家优抚为其制作矫形皮鞋而用的石膏脚模);军用毛毯一条(这是1950年1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与联合国军作战时缴获的战利品,后给志愿军战士作御寒物。梁皓东负伤回国时躺在担架上,战友用这条毛毯帮他盖住负伤的双脚送行,这个担架上的纪念品,梁指导员和家人整整保存了70年之久。)
看点三,为配合“四史”教育活动,新馆专门开辟了参加过抗美援朝在沪老将军事迹的《铭记历史、精神永存》和《奉贤儿女、血染风采》两个专栏。让广大参观者,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更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