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搭载新技术,5G网络打造“云戏园”。2020(第四届)中国戏曲文化周昨天在北京园博园阳光剧场盛大开幕。今年的戏曲周以“中国梦·中华魂·戏曲情”为主题,推出了“名团名剧名家”“地方园地方戏”“戏曲票友大赛”“戏曲主题数字体验展”“5G直播”……等一系列板块。

艺术总监程辉向记者介绍,今年中国戏曲文化周规模虽然有所缩减,但看点仍然很多,强化了整体和点位设计,凸显出三大特色,“突出专业性,坚持专业性与群众性并重;注意常态化,打造长效合作项目和戏曲辐射圈;加强信息化,借力新传播技术扩大受众覆盖面。”

来自国家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京剧院、北方昆曲剧院、中国评剧院、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北京市曲剧团、北京风雷京剧团等的精彩剧目一一亮相文化周。10月23日至28日,北京36家专业院团及民间社团,将在园博园里的13处演出空间,为观众带来180场演出,涵盖京剧、昆曲、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曲剧、河北梆子、秦腔等多个剧种以及曲艺表演。魏春荣、刘大馨、李惟铨、卢雪文、王润菁、郝莹、胡文阁、王洪玲等戏曲名家也将依次亮相。

中国戏曲文化周至今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三届,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亮丽名片、市民体验戏曲文化的盛大节日。历经三届,中国戏曲文化周实现了戏曲与园林之间、戏曲不同剧种之间以及戏曲与其他样态的表演艺术之间等多个层面的共融。在北京园、闽园、忆江南三大特色园区,几大院团依据园林环境,调整演出内容,做到寓情于景,以景抒情。突出了戏曲与园林、实景和观众之间的融合度,通过沉浸式的观演体验加强互动,让戏曲回归自然样态,让游客及观众走进戏曲,近距离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北京京剧院对北京园实施整体打造,采用沉浸式演出、戏剧体验活动、展览等多种形式向观众展示京剧的魅力。在本届戏曲周期间,北京京剧院将以流派展演为轴,串连起《春秋配》《大探二》《武家坡》《红娘》《玉堂春》等异彩纷呈的剧目,向观众展现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

中国评剧院则会在闽园打造令人耳目一新的沉浸式园林版评剧《花为媒》。该版《花为媒》突破了传统戏曲的观演关系,通过重新编排经典选段、经典场景的方式,将经典剧目全新解构,让表演在移动之间与巧构的场景发生关连,观众以追随的形式,融入剧情以及园林环境。

舞台版《花为媒》已是经典中的经典,张五可与贾俊英、王俊卿与李月娥两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也是家喻户晓。这出戏在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向往和追求中不乏张冠李戴、啼笑皆非、因缘巧合、弄假成真的喜剧笑料。其中“报花名”“菱花自叹”“绣罗帕”“洞房赞”等经典唱段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园林版《花为媒》对剧情进行了适当的剪裁,保留了观众喜闻乐见的经典片段,在此基础上运用阮妈、二大妈和车柳子等人进行串场,以引戏员的身份跳入跳出,舞台上的“一桌二椅”被生活中的实景取代,对剧中人和观赏者而言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北方昆曲剧院打造的“爱在‘忆江南’”主题演出,依据忆江南的园林结构特点,设置了三处昆曲表演区域,按照表演剧目和周围意境分别定名为“缘”“梦”“情”,精心准备了《牡丹亭》《长生殿》《玉簪记》《西厢记》等经典剧目中的选段,分别演绎不同时期背景下传颂千年的经典爱情故事。妆容体验、身段教学、服饰展览等与昆曲有关的活动,也在忆江南同步展开,让游客观众全方位、多维度领略昆曲艺术的独特韵味和风格特色。

同时,今年也是京剧大师张君秋诞辰100周年。开幕式当天上午,北京京剧院在北京园展开的流派展演,便是以张派剧目打头阵。《春秋配》《秦香莲》《状元媒》三部张派代表作演完,引得现场阵阵喝彩。

10月25日,国家京剧院则会在阳光剧场特别奉上两部张派代表性剧目《望江亭》与《四郎探母》的选段。《望江亭》形式活泼自由,自然流畅,此次上演“观遇”一折,既是以优秀演出丰富广大观众文化生活,也是对张君秋先生的致敬。张君秋先生的外孙女、张派第三代传人王润菁,则会搭档梅花奖得主田磊,为观众带来《四郎探母》的“坐宫”一折。

突出群众性与互动体验性是中国戏曲文化周的一贯特色。今年,戏曲数字体验展将会在园博园内的梦唐园亮相。该体验展由中国戏曲学院助力打造,以“梦入梨园”为题,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进行融合,让观众全方位感受戏曲艺术与数字技术碰撞的魅力。

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观众,戏曲周主场活动采取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的形式。依托中国移动5G技术支撑,本届戏曲周主场活动将开展全程5G直播的戏曲文化活动——6天时间,5大剧种、26名国家一级演员,将通过12场直播在东方大剧院、哔哩哔哩、咪咕视频等平台与观众见面。

照片均由主办方提供

10-24 21:07